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路用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及轻骨料混凝土内部结构形式第16-23页
    2.1 原材料的性能第16-19页
        2.1.1 水泥第16页
        2.1.2 陶粒第16-17页
        2.1.3 碎石第17页
        2.1.4 粉煤灰第17-18页
        2.1.5 中粗砂第18页
        2.1.6 水第18-19页
        2.1.7 减水剂第19页
    2.2 轻骨料混凝土内部结构特点第19-22页
        2.2.1 混凝土内部结构形式第19-20页
        2.2.2 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内部结构特点第20-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第23-42页
    3.1 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第23-27页
        3.1.1 设计参数的选择第23-26页
        3.1.2 绝对体积法第26-27页
    3.2 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27-29页
        3.2.1 正交试验设计第27-28页
        3.2.2 试验方案设计第28-29页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2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温度应力试验研究第42-76页
    4.1 陶粒在保温隔热方面的作用第42-43页
    4.2 热物理特性参数第43-46页
    4.3 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规律试验研究第46-54页
        4.3.1 试验方案第46-47页
        4.3.2 试验过程及测试结果第47-54页
    4.4 温度不均匀分布时的应力一般解第54-57页
    4.5 温度翘曲应力计算第57-61页
        4.5.1 弯拉弹性模量试验第57-58页
        4.5.2 温度翘曲应力参数第58-60页
        4.5.3 温度翘曲应力计算结果第60-61页
    4.6 路面热传导原理第61-66页
        4.6.1 热传递方式第62-64页
        4.6.2 热传导方程第64-65页
        4.6.3 边界条件第65-66页
    4.7 温度应力场有限元模拟第66-75页
        4.7.1ANSYS软件简介第66页
        4.7.2 温度场理论分析第66-67页
        4.7.3 温度应力有限元计算原理第67-68页
        4.7.4 ANSYS建模分析结果第68-74页
        4.7.5 路面温度应力结果分析第74-75页
    4.8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其它路用特性研究第76-88页
    5.1 耐磨性能第76-80页
        5.1.1 混凝土路面磨损机理第76-77页
        5.1.2 耐磨耗试验方案、结果及分析第77-80页
        5.1.3 提高混凝土路面耐磨性措施第80页
    5.2 抗渗性能第80-83页
        5.2.1 抗渗性能试验方法第80-81页
        5.2.2 抗渗试验结果及分析第81-83页
    5.3 抗冻融性能第83-87页
        5.3.1 冻融试验方法第84-85页
        5.3.2 冻融试验结果及分析第85-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6.1 研究结论第88-89页
    6.2 展望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5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响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性能的因素研究
下一篇:矿料与沥青粘附性对混合料水损害的影响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