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中砖表皮的形态设计表现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砖的历史 | 第11-12页 |
1.1.2 国内砖材料的使用现状 | 第12页 |
1.1.3 新材料与新技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砖的特性与应用 | 第19-39页 |
2.1 砖的基本特征 | 第19-28页 |
2.1.1 种类与性能 | 第19-22页 |
2.1.2 尺寸与形状 | 第22-24页 |
2.1.3 颜色与质感 | 第24-28页 |
2.2 砖的象征意义 | 第28-34页 |
2.2.1 砖的文化性 | 第29-30页 |
2.2.2 砖的时间性 | 第30-32页 |
2.2.3 砖的地域性 | 第32-34页 |
2.3 砖的应用类型 | 第34-37页 |
2.3.1 作为建筑的结构材料 | 第34-35页 |
2.3.2 作为建筑的表皮材料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砖表皮形态的建构方法 | 第39-69页 |
3.1 砖表皮的砌筑类型 | 第39-51页 |
3.1.1 常规砌筑 | 第39-43页 |
3.1.2 出挑砌筑 | 第43-46页 |
3.1.3 透空砌筑 | 第46-51页 |
3.2 砖表皮的连接方式 | 第51-56页 |
3.2.1 灰缝连接 | 第51-53页 |
3.2.2 混凝土过梁连接 | 第53-54页 |
3.2.3 金属构件连接 | 第54-56页 |
3.3 砖表皮形态的构成方式 | 第56-63页 |
3.3.1 重复构成 | 第57-59页 |
3.3.2 渐变构成 | 第59-61页 |
3.3.3 对比构成 | 第61-63页 |
3.4 砖表皮形态的数字化建构 | 第63-68页 |
3.4.1 从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化建造 | 第64-65页 |
3.4.2 数字化建构的本土探索 | 第65-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砖表皮形态的表现手法 | 第69-91页 |
4.1 砖表皮形态的形式化表现 | 第69-76页 |
4.1.1 半透明化 | 第69-72页 |
4.1.2 图案化 | 第72-76页 |
4.2 砖表皮形态的功能化表现 | 第76-82页 |
4.2.1 丰富建筑立面 | 第76-79页 |
4.2.2 营造建筑空间 | 第79-82页 |
4.3 砖表皮形态的结构性表现 | 第82-89页 |
4.3.1 砖表皮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 | 第82-85页 |
4.3.2 砖表皮与建筑结构一体化 | 第85-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