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行政惯例的概述 | 第15-19页 |
2.1 行政惯例的含义、特征和构成要件 | 第15-17页 |
2.1.1 行政惯例的含义 | 第15-16页 |
2.1.2 行政惯例的特征 | 第16页 |
2.1.3 行政惯例的构成要件 | 第16-17页 |
2.2 行政惯例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 第17-19页 |
2.2.1 行政惯例与民间惯例的辨析 | 第17页 |
2.2.2 行政惯例与行政先例、习惯法的辨析 | 第17-19页 |
第3章 我国行政惯例的法源地位分析 | 第19-29页 |
3.1 法源的内涵 | 第19-20页 |
3.2 行政惯例的法源地位现状 | 第20-24页 |
3.2.1 行政惯例的两大法系比较分析 | 第20-23页 |
3.2.2 我国行政惯例法源地位分析 | 第23-24页 |
3.3 行政惯例作为我国行政法不成文法源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5页 |
3.3.1 依法行政的需求 | 第24页 |
3.3.2 法律作用的要求 | 第24-25页 |
3.3.3 成文法的需要 | 第25页 |
3.4 行政惯例作为我国行政法不成文法源的的依据 | 第25-29页 |
3.4.1 行政惯例成为不成文法源的理论依据 | 第25-26页 |
3.4.2 行政惯例成为不成文法源的效力依据 | 第26-29页 |
第4章 行政惯例作为不成文法源适用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29-37页 |
4.1 “钓鱼式执法”案和“韩萱、罗京中毒”案引发的思考 | 第29-31页 |
4.1.1 “钓鱼式执法”案引发的思考 | 第29-30页 |
4.1.2 “韩萱、岁京中毒”案引发的思考 | 第30-31页 |
4.2 行政惯例适用中面临的困境 | 第31-33页 |
4.2.1 行政惯例作为不成文法源在适用中存在争议 | 第31页 |
4.2.2 行政惯例作为不成文法源适用中存在任意性 | 第31页 |
4.2.3 行政惯例作为不成文法源适用中存在违法性 | 第31-32页 |
4.2.4 行政惯例作为不成文法源适用中存在不民主性 | 第32-33页 |
4.3 行政惯例适用中面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33-37页 |
4.3.1 行政惯例的部分构成要件不确定 | 第33页 |
4.3.2 行政惯例的效力位阶不明确 | 第33-34页 |
4.3.3 行政惯例的审查制度的缺失 | 第34-35页 |
4.3.4 自由裁量权的不适当运用 | 第35页 |
4.3.5 行政惯例的不公开化 | 第35页 |
4.3.6 公众对行政惯例监督途径的缺失 | 第35-37页 |
第5章 行政惯例作为不成文法源适用的完善对策 | 第37-43页 |
5.1 确定行政惯例要件及效力位阶 | 第37-38页 |
5.1.1 确定及量化行政惯例构成要件 | 第37-38页 |
5.1.2 认定行政惯例的效力位阶 | 第38页 |
5.2 建立行政惯例的司法审查制度 | 第38-41页 |
5.2.1 行政惯例纳入司法审查的基础 | 第38-39页 |
5.2.2 审查行政惯例的条件、标准、范围及结果 | 第39-41页 |
5.3 制约公权力 | 第41-43页 |
5.3.1 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 | 第41-42页 |
5.3.2 将行政惯例公开化、透明化 | 第42页 |
5.3.3 赋予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惯例的监督权 | 第42-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6.1 确认行政惯例不成文法源地位势在必行 | 第43页 |
6.2 正视行政惯例作为不成文法源面临的困境 | 第43页 |
6.3 适用行政惯例作为不成文可能还存在其他问题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