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润湿功能表面的理论、构筑与应用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2.1 液体接触角 | 第13-14页 |
1.2.2 液滴滚动角 | 第14页 |
1.2.3 表面粗糙度 | 第14-15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5-28页 |
1.3.1 表面特殊润湿性 | 第15-16页 |
1.3.2 仿生超疏水表面 | 第16-18页 |
1.3.3 新型超疏油表面 | 第18-19页 |
1.3.4 响应润湿性表面 | 第19-20页 |
1.3.5 重要研究突破 | 第20-23页 |
1.3.6 应用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4 课题的提出、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超疏水银杏叶表面的仿生研究 | 第29-54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2.2.1 实验思路 | 第30页 |
2.2.2 原料试剂 | 第30-31页 |
2.2.3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52页 |
2.3.1 银杏叶表面结构与表面润湿性 | 第35-42页 |
2.3.2 模板法制备仿银杏叶表面结构 | 第42-43页 |
2.3.3 银杏叶启发的超疏水表面制备 | 第43-46页 |
2.3.4 仿生超疏水表面的光控润湿性 | 第46-51页 |
2.3.5 研究内容与同领域的文献对比 | 第51-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表面结构与润湿性的理论推导 | 第54-76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表面润湿性方程 | 第55-64页 |
3.2.1 表面结构与建模 | 第56-58页 |
3.2.2 完全润湿态模型 | 第58-59页 |
3.2.3 复合润湿态模型 | 第59-61页 |
3.2.4 临界平衡接触角 | 第61-64页 |
3.3 复合态的稳定性 | 第64-75页 |
3.3.1 体系自由能 | 第64-65页 |
3.3.2 表面突破压 | 第65-67页 |
3.3.3 鲁棒性因子 | 第67-73页 |
3.3.4 空气层厚度 | 第73-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反常润湿性表面的制备与应用 | 第76-142页 |
4.1 引言 | 第76-7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8-85页 |
4.2.1 实验思路 | 第78页 |
4.2.2 原料试剂 | 第78-79页 |
4.2.3 仪器设备 | 第79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79-8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141页 |
4.3.1 硅烷偶联剂种类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第85-94页 |
4.3.2 具有反常特殊润湿功能性表面的制备 | 第94-98页 |
4.3.3 表面反常润湿性以及润湿机理 | 第98-108页 |
4.3.4 反常润湿性表面的稳定性表征 | 第108-119页 |
4.3.5 反常润湿性表面的自清洁应用 | 第119-124页 |
4.3.6 反常润湿性表面油水分离应用 | 第124-139页 |
4.3.7 特殊润湿性表面实际应用对比 | 第139-1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5章 超全疏表面的制备与化学防护 | 第142-173页 |
5.1 引言 | 第142-14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43-146页 |
5.2.1 实验思路 | 第143页 |
5.2.2 原料试剂 | 第143-144页 |
5.2.3 仪器设备 | 第144页 |
5.2.4 实验方法 | 第144-14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46-172页 |
5.3.1 表面多级粗糙结构对其全疏性能的影响 | 第146-151页 |
5.3.2 流体性质与超全疏表面抗润湿性的关系 | 第151-156页 |
5.3.3 液滴在超全疏表面上的弹跳动力学研究 | 第156-159页 |
5.3.4 超全疏表面的化学防护 | 第159-163页 |
5.3.5 超全疏表面的鲁棒因子 | 第163-168页 |
5.3.6 超全疏表面的运载应用 | 第168-171页 |
5.3.7 表面性能与文献的对比 | 第171-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结论展望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9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期刊论文目录 | 第191-19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发明专利目录 | 第195-196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会议论文目录 | 第196-197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所受邀作出的学术报告 | 第197-198页 |
致谢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