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超声振动切削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超声振动切削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12-21页 |
1.2.1 超声振动切削技术的发展 | 第12-14页 |
1.2.2 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超声振动切削技术研究方向 | 第21-22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超声振动切削机理 | 第25-39页 |
2.1 振动切削分类 | 第25页 |
2.2 超声振动切削系统 | 第25-29页 |
2.2.1 换能器 | 第25-27页 |
2.2.2 变幅杆 | 第27-28页 |
2.2.3 超声信号发生器 | 第28页 |
2.2.4 振动切削刀具 | 第28-29页 |
2.3 超声振动切削原理 | 第29-33页 |
2.3.1 切削刃的运动分析 | 第29-31页 |
2.3.2 超声振切削特点分析 | 第31-33页 |
2.4 超声椭圆振动切削原理 | 第33-38页 |
2.4.1 超声椭圆振动运动分析 | 第34-36页 |
2.4.2 切削表面地貌形成机理 | 第36页 |
2.4.3 超声椭圆振动切削特点分析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三维超声振动切削工作头的设计 | 第39-53页 |
3.1 三维超声振动切削的构思 | 第39-40页 |
3.2 压电陶瓷片和切削刀具的选用 | 第40-41页 |
3.3 工作头结构的设计建模 | 第41-47页 |
3.3.1 刀具夹头 | 第42-43页 |
3.3.2 压电陶瓷振子 | 第43-44页 |
3.3.3 基座 | 第44-45页 |
3.3.4 壳体 | 第45-46页 |
3.3.5 装配效果 | 第46-47页 |
3.4 运动分析 | 第47-49页 |
3.5 运动仿真 | 第49-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4章 工作头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53-73页 |
4.1 有限单元法 | 第53-54页 |
4.2 四节点四面体单元空间问题 | 第54-58页 |
4.2.1 位移函数 | 第54-56页 |
4.2.2 单元应变 | 第56页 |
4.2.3 单元应力 | 第56-57页 |
4.2.4 单元刚度矩阵 | 第57页 |
4.2.5 载荷分配 | 第57-58页 |
4.3 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58-66页 |
4.3.1 基本原理 | 第58-60页 |
4.3.2 分析过程 | 第60-62页 |
4.3.3 模态分析结果 | 第62-66页 |
4.3.4 谐响应分析结果 | 第66页 |
4.4 结构固有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72页 |
4.4.1 整体宽度尺寸 | 第67-68页 |
4.4.2 刀具夹头长度尺寸 | 第68-70页 |
4.4.3 膜片平台凹槽尺寸 | 第70-72页 |
4.5 工作头样机 | 第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三维超声振动切削系统的激振实验 | 第73-81页 |
5.1 实验电路介绍 | 第73-76页 |
5.1.1 信号发生与调节电路 | 第73-74页 |
5.1.2 信号频率测试电路 | 第74-75页 |
5.1.3 驱动电路 | 第75-76页 |
5.2 实验操作 | 第76-78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8-80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页 |
6.2 建议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