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1.1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8页 |
| 1.2 本课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3 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 1.3.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 1.3.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 | 第13-15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第2章 理论研究结果 | 第18-33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X 射线激光入射方式的选择 | 第18-19页 |
| 2.3 弧矢面与子午面焦距公式的推导 | 第19-20页 |
| 2.4 ZEMAX 软件模拟柱面镜聚焦光路 | 第20-24页 |
| 2.4.1 ZEMAX 软件模拟聚焦光路分析聚焦效果 | 第20-23页 |
| 2.4.2 掠入射角的选择 | 第23-24页 |
| 2.5 ZEMAX 软件模拟超环面镜聚焦光路 | 第24-31页 |
| 2.5.1 超环面镜子午面与弧矢面曲率的确定 | 第24页 |
| 2.5.2 ZEMAX 软件对超环面镜聚焦光路的模拟 | 第24-28页 |
| 2.5.3 光源的峰值功率密度对超环面镜聚焦的影响 | 第28-29页 |
| 2.5.4 固体靶摆放方向的选择 | 第29-30页 |
| 2.5.5 超环面镜聚焦光路中掠入射角对于聚焦光斑的影响 | 第30-3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实验装置的介绍、改造及柱面镜烧蚀实验 | 第33-47页 |
| 3.1 引言 | 第33页 |
| 3.2 实验装置的介绍及改造 | 第33-38页 |
| 3.2.1 实验装置的介绍 | 第33-34页 |
| 3.2.2 仪器装置的改造 | 第34-38页 |
| 3.3 柱面镜烧蚀实验 | 第38-46页 |
| 3.3.1 柱面镜烧蚀 Si 靶的实验 | 第39-43页 |
| 3.3.2 柱面镜烧蚀 Cu 靶的实验 | 第43-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超环面镜烧蚀实验 | 第47-67页 |
| 4.1 引言 | 第47页 |
| 4.2 YAG:Ce 闪耀屏确定焦点位置 | 第47-48页 |
| 4.3 超环面镜烧蚀 Si 靶的实验 | 第48-61页 |
| 4.4 超环面镜烧蚀 Cu 靶的实验 | 第61-6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