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主要工作及独创性 | 第13-14页 |
1.4 章节组织结构及课题来源 | 第14-15页 |
1.4.1 章节组织结构 | 第14页 |
1.4.2 课题来源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于预编码的协作多点干扰抑制技术 | 第15-26页 |
2.1 引言 | 第15-17页 |
2.1.1 联合处理(JP)技术 | 第15-16页 |
2.1.2 协作调度/波束赋形(CS/CB)技术 | 第16-17页 |
2.2 单小区MU-MIMO预编码技术 | 第17-21页 |
2.2.1 基于迫零(ZF)的预编码方案 | 第17-19页 |
2.2.2 基于最小均方差(MMSE)的预编码方案 | 第19页 |
2.2.3 基于块对角化(BD)的预编码方案 | 第19-21页 |
2.3 多小区协作MU-MIMO预编码技术 | 第21-25页 |
2.3.1 基于最大化SLNR的预编码方案 | 第21-22页 |
2.3.2 BD-MIL预编码方案 | 第22-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等效3D-MIMO的仿真评估方案 | 第26-44页 |
3.1 引言 | 第26-30页 |
3.1.1 空间信道特性 | 第26-28页 |
3.1.2 基于子径的空间信道模型 | 第28-30页 |
3.1.3 本章研究问题 | 第30页 |
3.2 WINNER Ⅱ信道模型 | 第30-37页 |
3.2.1 应用场景简介 | 第30-31页 |
3.2.2 模型参数的定义 | 第31-33页 |
3.2.3 信道系数产生步骤 | 第33-37页 |
3.3 方案设计过程 | 第37-40页 |
3.4 性能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基于次最小干扰泄露思想联合BD的预编码方案 | 第44-54页 |
4.1 研究问题 | 第44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4-45页 |
4.3 算法设计过程 | 第45-50页 |
4.3.1 预编码矩阵设计 | 第45-48页 |
4.3.2 功率分配 | 第48-50页 |
4.4 性能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0-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1 缩略词 | 第57-58页 |
附录2 天线方向图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