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 第14-32页 |
2.1 气象特征 | 第15-16页 |
2.2 水文特征 | 第16-18页 |
2.3 植被类型特征 | 第18页 |
2.4 地形地貌 | 第18-20页 |
2.5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 第20-26页 |
2.5.1 地层岩性 | 第20-25页 |
2.5.2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2.6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 第26页 |
2.6.1 新构造活动 | 第26页 |
2.6.2 地震 | 第26页 |
2.7 岩土体类型及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2.8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27-29页 |
2.8.1 基岩裂隙水 | 第28页 |
2.8.2 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28页 |
2.8.3 岩溶水 | 第28-29页 |
2.9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9-31页 |
2.9.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 第29-30页 |
2.9.2 公路、铁路、基础工程建设 | 第30页 |
2.9.3 削坡建房、坡地耕种 | 第30-31页 |
2.10 小结 | 第31-32页 |
3 地质灾害特征 | 第32-42页 |
3.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 第32-37页 |
3.1.1 崩塌 | 第32-34页 |
3.1.2 滑坡 | 第34-36页 |
3.1.3 泥石流 | 第36-37页 |
3.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37-39页 |
3.3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第39-41页 |
3.3.1 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分布 | 第39-40页 |
3.3.2 地质灾害的地域分布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4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研究 | 第42-56页 |
4.1 影响因子选取 | 第42-44页 |
4.1.1 地形 | 第42页 |
4.1.2 岩性 | 第42页 |
4.1.3 高程 | 第42-43页 |
4.1.4 缓冲区 | 第43页 |
4.1.5 植被覆盖 | 第43页 |
4.1.6 降雨 | 第43-44页 |
4.1.7 土地利用类型 | 第44页 |
4.2 因子图层提取 | 第44-50页 |
4.2.1 地形、高程、岩性及降雨因子图层提取 | 第44-47页 |
4.2.2 缓冲区因子图层提取 | 第47-48页 |
4.2.3 植被覆盖及土地利用因子图层提取 | 第48-50页 |
4.3 地质灾害与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50-54页 |
4.4 小结 | 第54-56页 |
5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方法研究 | 第56-71页 |
5.1 ROC敏感度曲线 | 第57页 |
5.2 基于信息量方法的易发性分区 | 第57-61页 |
5.2.1 信息量模型 | 第57-59页 |
5.2.2 基于ArcGIS的信息量分析计算 | 第59-60页 |
5.2.3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 第60-61页 |
5.3 基于逻辑回归方法的易发性分区 | 第61-64页 |
5.3.1 建立逻辑回归模型 | 第61-62页 |
5.3.2 ROC曲线检验 | 第62-63页 |
5.3.3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 第63-64页 |
5.4 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易发性分区 | 第64-68页 |
5.4.1 支持向量机模型 | 第64-65页 |
5.4.2 核函数 | 第65-66页 |
5.4.3 ROC曲线检验 | 第66-67页 |
5.4.4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 第67-68页 |
5.5 不同易发性分区方法结果比较 | 第68-69页 |
5.6 小结 | 第69-71页 |
6 结论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