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2页 |
1.1 坦布苏病毒概述 | 第11页 |
1.2 坦布苏病毒病原学研究 | 第11-14页 |
1.2.1 坦布苏病毒分类 | 第11页 |
1.2.2 病毒粒子及基因组结构 | 第11-13页 |
1.2.3 病毒的生活史 | 第13-14页 |
1.3 坦布苏病毒致病性 | 第14-15页 |
1.4 流行特点 | 第15-17页 |
1.5 坦布苏病毒检测方法研究 | 第17-19页 |
1.5.1 病毒分离 | 第17页 |
1.5.2 电镜检测 | 第17-18页 |
1.5.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8-19页 |
1.5.4 血清学诊断 | 第19页 |
1.6 坦布苏病毒防治措施 | 第19-20页 |
1.7 公共卫生意义 | 第20-21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DTMUV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 | 第22-46页 |
2.1 材料 | 第22-25页 |
2.1.1 病料来源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1.4 质粒、菌株及细胞 | 第23页 |
2.1.5 引物设计 | 第23-25页 |
2.1.6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31页 |
2.2.1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25-27页 |
2.2.2 动物回归试验 | 第27-29页 |
2.2.3 DTMUV基因组分析 | 第29-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2.3.1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31-32页 |
2.3.2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第32-35页 |
2.3.3 序列分析 | 第35-43页 |
2.4 讨论 | 第43-44页 |
2.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坦布苏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6-61页 |
3.1 材料 | 第46-48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46-48页 |
3.1.2 毒株、质粒、菌株 | 第48页 |
3.1.3 蛋白表达所用引物 | 第48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3.2 方法 | 第48-53页 |
3.2.1 包膜蛋白domain III的原核表达 | 第48-51页 |
3.2.2 坦布苏病毒rE III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1-53页 |
3.3 结果 | 第53-59页 |
3.3.1 包膜蛋白domain III的原核表达 | 第53-56页 |
3.3.2 坦布苏病毒EDIII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6-59页 |
3.4 讨论 | 第59-60页 |
3.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ZJSBL01株化学诱导突变及致病性变化研究 | 第61-79页 |
4.1 材料 | 第61-62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61页 |
4.1.2 其他实验常用溶液及配置 | 第61-62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4.1.4 毒株、质粒、菌株及细胞 | 第62页 |
4.1.5 引物设计 | 第62页 |
4.1.6 主要仪器 | 第62页 |
4.2 方法 | 第62-65页 |
4.2.1 ZJSBL01株在DF-1 细胞化学诱导突变 | 第62-63页 |
4.2.2 ZJSBL01株不同代次致病性变化研究 | 第63-64页 |
4.2.3 F50-20免疫保护试验 | 第64页 |
4.2.4 组织样品的处理 | 第64页 |
4.2.5 组织RNA的抽提 | 第64页 |
4.2.6 cDNA的合成 | 第64页 |
4.2.7 Real-time PCR检测组织病毒RNA载量 | 第64页 |
4.2.8 不同代次病毒全基因测定及分析 | 第64-65页 |
4.3 结果 | 第65-76页 |
4.3.1 ZJSBL01株不同代次对雏麻鸭致病性变化 | 第65-69页 |
4.3.2 ZJSBL01株不同代次对产蛋番鸭致病性变化 | 第69-73页 |
4.3.3 ZJSBL01 F50-20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第73-74页 |
4.3.4 不同代次病毒全基因测定及分析 | 第74-76页 |
4.4 讨论 | 第76-78页 |
4.4.1 化学诱导突变株致病性变化分析 | 第76-77页 |
4.4.2 F50-20免疫保护效果 | 第77页 |
4.4.3 不同代次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77-78页 |
4.5 小结 | 第78-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硕士期间所获奖励和论文发表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