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燃料化学工业论文

SiO2/PDMS/PVDF复合膜渗透蒸发回收煤化工废水中酚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煤工业废水治理现状第11-15页
        1.2.1 煤工业废水来源第12页
        1.2.2 煤工业废水特点第12-13页
        1.2.3 煤工业废水危害第13页
        1.2.4 煤工业废水处理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渗透蒸发技术第15-23页
        1.3.1 渗透蒸发技术简介第15页
        1.3.2 渗透蒸发原理及传质过程第15-17页
        1.3.3 渗透蒸发膜材料第17页
        1.3.4 渗透蒸发膜选择依据第17-18页
        1.3.5 渗透蒸发膜材料的改性第18-22页
        1.3.6 渗透蒸发技术应用第22-23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4页
    1.6 课题来源第24-25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36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5-26页
    2.2 煤化工废水水质分析第26-27页
    2.3 复合膜制备实验方法及装置第27-29页
        2.3.1 PVDF中空纤维基膜第27页
        2.3.2 复合膜制备方法第27-29页
    2.4 中空纤维膜结构表征第29-30页
        2.4.1 水静态接触角测试第29页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第29页
        2.4.3 能量弥散X射线能谱(EDS)测试第29页
        2.4.4 红外光谱测试第29-30页
    2.5 中空纤维膜材料性能表征第30-32页
        2.5.1 水通量第30页
        2.5.2 平均孔径及孔隙率第30-31页
        2.5.3 机械强度和溶胀性能第31页
        2.5.4 抗污染性能第31-32页
    2.6 渗透蒸发性能评价第32-33页
        2.6.1 测定装置及方法第32-33页
        2.6.2 渗透蒸发性能评价指标第33页
    2.7 中试实验第33-36页
        2.7.1 中试实验膜组件第33-34页
        2.7.2 中试实验装置第34-35页
        2.7.3 去除率第35-36页
第3章 SiO_2/PDMS/PVDF复合膜渗透蒸发性能研究第36-55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反应机理分析第36-37页
    3.3 Si O_2表面硅烷化处理对复合膜的影响第37-38页
    3.4 中空纤维膜材料结构表征第38-43页
        3.4.1 复合膜表面憎水性表征第39-40页
        3.4.2 复合膜表面形态表征第40-43页
        3.4.3 红外光谱表征第43页
    3.5 中空纤维膜材料性能表征第43-46页
        3.5.1 水通量第43-44页
        3.5.2 孔隙率及平均孔径第44页
        3.5.3 机械强度及溶胀性能第44-45页
        3.5.4 膜的抗污染性能第45-46页
    3.6 复合膜渗透蒸发性能评价第46-53页
        3.6.1 Si O_2填充浓度对复合膜渗透蒸发性能影响第46-48页
        3.6.2 涂覆时间对复合膜渗透蒸发性能影响第48-50页
        3.6.3 涂覆压力对复合膜渗透蒸发性能影响第50-52页
        3.6.4 运行时间对复合膜渗透蒸发性能影响第52-53页
    3.7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复合膜渗透蒸发中试实验探究第55-65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中试实验渗透蒸发运行条件探究第55-60页
        4.2.1 进水温度第55-57页
        4.2.2 膜后负压第57-58页
        4.2.3 运行时间第58-59页
        4.2.4 循环流速第59-60页
    4.3 膜污染探究第60-63页
        4.3.1 膜污染成因第61页
        4.3.2 渗透蒸发系统运行稳定性第61-63页
    4.4 工业化应用优势及展望第63-64页
        4.4.1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第63页
        4.4.2 技术展望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5-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原子层沉积微滤膜表面光催化改性及膜污染特性研究
下一篇:粒子电极的制备及三维电催化体系降解苯并噻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