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 第13-17页 |
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批判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伯恩施坦的新康德主义 | 第14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基雅维利君主权术论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7-29页 |
第一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内涵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文化领导权的实施场所——市民社会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的实施者——“有机”知识分子 | 第22-24页 |
第四节 文化领导权的获取策略——阵地战 | 第24-26页 |
第五节 文化领导权实施的精神力量——政党 | 第26-27页 |
第六节 文化领导权获取的前提——“自愿的”同意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思想评价 | 第29-34页 |
第一节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影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不足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正确引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与方式创新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