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3-4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 现实意义 | 第9页 |
(2)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 关于校园安全立法的研究 | 第9-10页 |
(2) 关于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10页 |
(3) 关于高校安全防范体系的研究 | 第10页 |
(4) 关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 | 第10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四) 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1-1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2) 比较分析法 | 第11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3. 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概述 | 第13-18页 |
(一) 高等学校安全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 安全 | 第13页 |
2. 安全管理 | 第13页 |
3. 高校安全管理 | 第13-14页 |
(二) 高等学校安全管理与行政的联系与区别 | 第14-18页 |
1. 行政概述 | 第14-15页 |
2. 高等学校安全管理与行政的内在联系 | 第15页 |
3. 高等学校安全管理与行政的区别 | 第15-18页 |
(1) 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职能机构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 | 第15-16页 |
(2) 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职能机构难以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组织和管理 | 第16-18页 |
二、我国高等学校安全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其存在问题 | 第18-22页 |
(一) 我国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内部治安保卫)的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1.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双重身份体制 | 第18页 |
2.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004年的高等学校公安派出所体制 | 第18-19页 |
3.2004 年至今的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职能机构独立管理体制 | 第19页 |
(二) 我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1. 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法律体系缺失 | 第19页 |
2. 高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 第19-20页 |
3. 高校安全管理机制不科学 | 第20-22页 |
(1) 高校及其安全管理职能机构尚无相应行政职权 | 第20页 |
(2) 高校安全管理机制体系运行不畅 | 第20-21页 |
(3) 高校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第21-22页 |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及其启示 | 第22-28页 |
(一) 国外(或地区)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 第22-24页 |
1. 美国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 第22-23页 |
2. 俄罗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概述 | 第23-24页 |
(二)香港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 第24-28页 |
1. 美国高校校园警察制度的启示 | 第25-26页 |
2. 俄罗斯高校安全管理机制的启示 | 第26-27页 |
3. 香港高校安全管理机制的启示 | 第27-28页 |
四、我国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机制构建 | 第28-36页 |
(一) 构建我国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 第28-29页 |
1. 构建我国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的根本目标 | 第28页 |
2. 构建我国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二) 构建我国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的具体建议 | 第29-36页 |
1. 通过立法设立或依法授予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职能机构行政职权 | 第29-32页 |
(1) 明确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30页 |
(2) 明确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职能机构及工作人员的职责 | 第30-31页 |
(3) 赋予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职能机构相应的权利 | 第31-32页 |
(4) 关于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职能机构人员的规定 | 第32页 |
2. 构建符合高等学校发展需要的安全管理机制 | 第32-36页 |
(1) 将有相应行政权利的行政机关引入到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当中 | 第32-33页 |
(2) 构建符合高等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体系 | 第33-35页 |
(3) 提高师生员工、学生家庭及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安全管理的自觉性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