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主题商业街区公共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以武汉“德意风情街”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绪论第8-19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对象、范围及概念界定第10-13页
        1.3.1 研究对象第10-11页
        1.3.2 研究范围第11-12页
        1.3.3 概念界定第12-13页
    1.4 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6-19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研究框架第17-19页
2.“德意风情街”活力呈现:公共活动属性研究第19-46页
    2.1 公共活动参与主体第19-22页
        2.1.1 城际辐射效应第19-20页
        2.1.2 城内辐射效应第20-22页
    2.2 公共活动具体表现第22-35页
        2.2.1 公共活动的类别第22-24页
        2.2.2 公共活动的内容第24-35页
    2.3 公共活动时空分布第35-44页
        2.3.1 空间分布规律第35-40页
        2.3.2 时间分布规律第40-44页
    2.4 小结: 公共活动“混杂性”特征第44-46页
3.“德意风情街”场所特质:公共活动空间分析第46-73页
    3.1 主题活动空间第46-59页
        3.1.1 摄影活动偏好空间第46-47页
        3.1.2 聚会活动偏好空间第47-52页
        3.1.3 公益活动偏好空间第52-55页
        3.1.4 表演活动偏好空间第55-59页
    3.2 非主题活动空间第59-68页
        3.2.1 休憩活动偏好空间第60-61页
        3.2.2 交往活动偏好空间第61-63页
        3.2.3 销售活动偏好空间第63-66页
        3.2.4 家庭活动偏好空间第66-68页
    3.3 公共空间类型分析第68-72页
        3.3.1 公共空间类型归纳第68-70页
        3.3.2 公共空间特质分析第70-72页
    3.4 小结第72-73页
4.“德意风情街”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关系研判第73-87页
    4.1 公共空间对公共活动的引导第73-80页
        4.1.1 公共空间的驻留性——活动发生的必要条件第73-75页
        4.1.2 公共空间的多样性——激发并丰富活动种类第75-76页
        4.1.3 公共空间的兼容性——多种活动并存的前提第76-78页
        4.1.4 公共空间的灵活性——适应不同活动的开展第78-80页
    4.2 公共活动对公共空间的塑造第80-85页
        4.2.1 增加设施第80-82页
        4.2.2 改变位置第82-83页
        4.2.3 重组界面第83-85页
    4.3 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的互塑第85-87页
5.结语第87-89页
    5.1 结论第87-88页
    5.2 启示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大出血临床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生态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