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电解液制备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锂离子电池第11-12页
    1.2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第12-14页
        1.2.1 锂盐第12-13页
        1.2.2 溶剂第13页
        1.2.3 添加剂第13-14页
    1.3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电解液第14-25页
        1.3.1 LiNi_(0.5)Mn_(1.5)O_4正极-电解液界面第14页
        1.3.2 高电压正极成膜添加剂第14-18页
        1.3.3 高电压电解液体系第18-25页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第25-27页
        1.4.1 研究目的第25-26页
        1.4.2 研究内容第26页
        1.4.3 创新点第26-27页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和方法第27-33页
    2.1 实验原料第27-28页
    2.2 实验仪器第28页
    2.3 实验方法第28-33页
        2.3.1 材料制备第28-30页
        2.3.2 电化学测试方法第30-31页
        2.3.3 材料表征方法第31-33页
第3章 由N-甲基吡咯构建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第33-45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实验部分第33-3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4-44页
        3.3.1 LiNi_(0.5)Mn_(1.5)O_4电极的充放电性能第34-37页
        3.3.2 循环伏安和阻抗分析第37-40页
        3.3.3 LiNi_(0.5)Mn_(1.5)O_4电极的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第40-42页
        3.3.4 MPL对石墨负极循环性能的影响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烯丙氧基三甲基硅烷用作高电压电解液添加剂第45-58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实验部分第45-4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6-57页
        4.3.1 AMSL的氧化稳定性第46-47页
        4.3.2 LiNi_(0.5)Mn_(1.5)O_4电极在室温下的充放电性能第47-50页
        4.3.3 AMSL对LiNi_(0.5)Mn_(1.5)O_4电极高温性能的影响第50-52页
        4.3.4 LiNi_(0.5)Mn_(1.5)O_4电极的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第52-55页
        4.3.5 AMSL对石墨负极循环性能的影响第55-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N,N-二乙基三甲基硅烷胺对电池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58-70页
    5.1 引言第58-59页
    5.2 实验部分第5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9-68页
        5.3.1 LiNi_(0.5)Mn_(1.5)O_4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59-63页
        5.3.2 LiNi_(0.5)Mn_(1.5)O_4电极的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第63-65页
        5.3.3 EMSA的作用机理分析第65-67页
        5.3.4 EMSA对石墨负极循环性能的影响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环丁砜-碳酸酯高电压电解液体系的性能研究第70-88页
    6.1 引言第70页
    6.2 实验部分第70-7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71-86页
        6.3.1 电解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第71-73页
        6.3.2 电解液与LiNi_(0.5)Mn_(1.5)O_4正极的相容性第73-78页
        6.3.3 电解液与石墨负极的相容性第78-81页
        6.3.4 锂盐对Li/Li Ni_(0.5)Mn_(1.5)O_4电池性能的影响第81-86页
    6.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7章 全文总结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分对红枣间作苜蓿复合系统土壤性质的影响
下一篇:TCDZ公司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