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亚洲史论文--南亚论文--印度论文--近代史(1757~1947年)论文

“印度精神”的召唤--作为政治理想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

致谢第5-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页
1 导论第15-23页
    1.1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学术史和研究现状第16-22页
    1.3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2-23页
2 英国人——播种自由的殖民者第23-46页
    2.1 英国殖民入侵之前印度社会的特点第23-29页
        2.1.1 国家认同感的缺失第23-26页
        2.1.2 文化上的开放性第26-27页
        2.1.3 宗教的影响大于政治第27-28页
        2.1.4 独立自由的学术传统第28-29页
    2.2 合与分:英国殖民统治的双重影响第29-37页
        2.2.1 以笔代剑:英国殖民统治的自由主义底色第29-35页
        2.2.2 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第35-37页
    2.3 同化与疏远:英语教育的双重影响第37-42页
        2.3.1 英语学派的胜利第38-40页
        2.3.2 英语教育的影响第40-42页
    2.4 印度独立运动的特点第42-46页
        2.4.1 宗教与政治混合第42-43页
        2.4.2 整合有失全面第43页
        2.4.3 抗争强度较低第43-46页
3 孟加拉的文艺复兴——民族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交响曲第46-72页
    3.1 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夹缝中的印度近代知识分子第46-49页
    3.2 孟加拉的文艺复兴:从文化焦虑到自治诉求第49-56页
    3.3 德瓦尔卡纳特·泰戈尔:民族觉醒的先行者第56-60页
    3.4 德本德拉纳特·泰戈尔:理性主义的倡导者第60-65页
    3.5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文学启蒙的推动者第65-72页
        3.5.1 印度近代文学的兴起第65-67页
        3.5.2 泰戈尔与文学运动第67-72页
4 自由来自和谐——泰戈尔的自由观第72-102页
    4.1 梵我如一:泰戈尔的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第72-76页
    4.2 人的宗教:从人性到神性的和谐之路第76-85页
        4.2.1 人对物质自我的超越第76-79页
        4.2.2 在有限中证悟无限第79-83页
        4.2.3 用爱融合有限与无限第83-85页
    4.3 如何理解“自由”第85-97页
        4.3.1 来自家庭的影响第85-88页
        4.3.2 自我、存在与自由第88-91页
        4.3.3 泰戈尔对自由的理解第91-97页
    4.4 如何获得自由第97-102页
        4.4.1 爱能发现自由第97-98页
        4.4.2 自由离不开行动第98-99页
        4.4.3 教育培育自由第99-102页
5 印度如何自由——泰戈尔与民族主义运动第102-138页
    5.1 印度民族运动的历程第102-108页
    5.2 民族运动中的泰戈尔第108-114页
    5.3 泰戈尔的民族国家观第114-125页
        5.3.1 何谓“民族国家”第114-116页
        5.3.2 民族国家的反道德性第116-120页
        5.3.3 民族国家必然消亡第120-122页
        5.3.4 对泰戈尔民族国家观的各种评析第122-125页
    5.4 泰戈尔对民族主义的质疑和批判第125-132页
    5.5 心灵的斯瓦拉吉:印度自治的钥匙第132-138页
6 和而不同的多彩世界——泰戈尔的政治理想第138-172页
    6.1 泰戈尔的普世性民族主义第138-149页
        6.1.1 对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的定位第138-143页
        6.1.2 泰戈尔普世性民族主义的内容第143-149页
    6.2 泰戈尔普世性民族主义的实质第149-158页
        6.2.1 泰戈尔在历史观上的矛盾第149-153页
        6.2.2 泰戈尔的双重身份与双重使命第153-156页
        6.2.3 泰戈尔对双重使命的调适第156-158页
    6.3 对泰戈尔普世性民族主义的各种评析第158-161页
    6.4 印度精神:泰戈尔的“救世良药”第161-172页
        6.4.1 印度历史的独特性:政治缺席第161-163页
        6.4.2 印度文明的特点:崇尚精神性第163-165页
        6.4.3 “印度精神”特质:包容与合作第165-168页
        6.4.4 时代的需要与印度的使命第168-172页
7 国际大学——泰戈尔政治理想的试验场第172-202页
    7.1 为了自由的教育:通往和谐之路第172-180页
        7.1.1 教育必须以自由为目的第173-175页
        7.1.2 教育如何培育自由第175-180页
    7.2 泰戈尔对印度教育的诊断第180-185页
    7.3 圣蒂尼克坦:人的全面发展第185-192页
    7.4 维斯瓦·巴拉蒂:世界在这里相遇第192-202页
        7.4.1 泰戈尔的普世主义情怀第192-196页
        7.4.2 国际大学的建立及其意义第196-202页
8 不受待见的使者——“印度精神”在中国的窘境第202-218页
    8.1 中国:播种政治理想的“沃土”第202-205页
    8.2 冷热参半:始料不及的遭遇第205-212页
    8.3 从“忽视”到“误解”:众说纷纭的解释第212-218页
结语 作为精神标杆的理想第218-225页
参考文献第225-236页
作者简历第236页
读博期间的学术和科研成果第236页

论文共2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概率密度分布的被遮挡物体检测算法
下一篇:自然人性的歌者—沈从文小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