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1.1 类胡萝卜素的简介 | 第10-13页 |
| 1.1.1 类胡萝卜素的功能 | 第10页 |
| 1.1.2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0-11页 |
| 1.1.3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重要酶及基因 | 第11-13页 |
| 1.2 转基因玉米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2.1 玉米遗传转化方法 | 第13-15页 |
| 1.2.2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的研究 | 第15-16页 |
| 1.2.3 玉米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3 转基因玉米的生态风险性评估 | 第17-18页 |
| 1.4 本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利用成熟胚原位转化法获得转基因玉米的研究 | 第20-35页 |
| 2.1 材料 | 第20-22页 |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 2.1.2 质粒和菌株 | 第20页 |
| 2.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20-21页 |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 2.2.1 成熟胚原位转化法获得转基因玉米的基本操作 | 第22-23页 |
| 2.2.2 T_0代转化苗的收获 | 第23-24页 |
| 2.3 T_1代转化苗的抗性筛选及分子检测 | 第24-28页 |
| 2.3.1 T_1代转化苗草铵膦抗性筛选 | 第24页 |
| 2.3.2 T_1代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24-26页 |
| 2.3.3 T_1代抗性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26-27页 |
| 2.3.4 T_1代转化植株的收获 | 第27页 |
| 2.3.5 T_2代抗性植株的筛选及分子检测 | 第27页 |
| 2.3.6 T_3代抗性植株的筛选试验 | 第27-28页 |
| 2.4 T_2代玉米转化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 | 第28页 |
| 2.4.1 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28页 |
| 2.4.2 类胡萝卜素总量的测定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8页 |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 2.5.1 转基因植株的抗性筛选 | 第28-29页 |
| 2.5.2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29-30页 |
| 2.5.3 T_1代抗性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30页 |
| 2.5.4 T_2、T_3代抗性植株的筛选及分子检测 | 第30-32页 |
| 2.5.5 T_2代转化植株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 2.5.6 转基因玉米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和HPLC分析 | 第33-34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转基因玉米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 | 第35-44页 |
| 3.1 材料 | 第35-37页 |
| 3.1.1 海南玉米育种试验 | 第35-37页 |
| 3.1.2 天津转基因玉米的种植 | 第37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3.2.1 植株性状调查 | 第37-38页 |
| 3.2.2 玉米产量及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38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 3.3.1 海南南繁育种抗性筛选情况 | 第38页 |
| 3.3.2 植株性状调查 | 第38-40页 |
| 3.3.3 玉米产量相关指标的检测 | 第40-41页 |
| 3.3.4 玉米生长周期的检测 | 第41-42页 |
| 3.3.5 玉米籽粒性状调查 | 第42-4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转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酶活的影响 | 第44-53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4.1.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4.1.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 4.2.1 土壤pH的测定 | 第46-47页 |
| 4.2.2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 | 第47页 |
| 4.2.3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 4.2.4 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48-49页 |
| 4.2.5 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 4.2.6 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测定 | 第50-51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 第53-58页 |
| 5.1 讨论 | 第53-56页 |
| 5.1.1 成熟胚原位转化法获取转基因玉米植株 | 第53页 |
| 5.1.2 转基因玉米的草铵膦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 5.1.3 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的抗性分析 | 第54页 |
| 5.1.4 转chyB基因玉米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 | 第54-55页 |
| 5.1.5 转基因玉米生态风险性评估的讨论 | 第55-56页 |
| 5.2 结论 | 第56页 |
| 5.3 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