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2.1 LPG来源、性质及应用 | 第10页 |
2.2 LPG中硫化物的种类及其性质 | 第10页 |
2.3 LPG脱硫的意义 | 第10-11页 |
2.4 国内外脱硫技术现状 | 第11-16页 |
2.4.1 加氢脱硫 | 第11页 |
2.4.2 氧化脱硫 | 第11-12页 |
2.4.3 膜分离脱硫 | 第12页 |
2.4.4 烷基化脱硫 | 第12-13页 |
2.4.5 萃取脱硫 | 第13-14页 |
2.4.6 生物脱硫 | 第14-15页 |
2.4.7 吸附脱硫 | 第15-16页 |
2.5 脱硫剂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5.1 分子筛 | 第16-17页 |
2.5.2 金属氧化物 | 第17页 |
2.5.3 活性白土 | 第17页 |
2.5.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 第17页 |
2.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案 | 第17-19页 |
第3章 实验部分 | 第19-29页 |
3.1 实验用品 | 第19-20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3.1.3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3.2 吸附剂制备 | 第20-23页 |
3.2.1 混捏法制备铜改性白土吸附剂 | 第21页 |
3.2.2 浸渍法制备杂多酸改性Al-MCM-41吸附剂 | 第21-23页 |
3.2.2.1 溶胶法胶法合成Al-MCM-41 | 第21-22页 |
3.2.2.2 杂多酸改性Al-MCM-41吸附剂的制备 | 第22-23页 |
3.3 吸附剂评价 | 第23-25页 |
3.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3-24页 |
3.3.2 LPG中硫含量的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页 |
3.4 吸附剂表征 | 第25-29页 |
3.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5-26页 |
3.4.2 N_2吸脱附分析 | 第26页 |
3.4.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6页 |
3.4.4 热重-差式扫描量热分析(TG-DSC) | 第26页 |
3.4.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26-27页 |
3.4.6 扫描电镜(SEM) | 第27页 |
3.4.7 透射电镜(TEM) | 第27页 |
3.4.8 红外酸性分析 | 第27-29页 |
第4章 铜改性白土吸附剂脱除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的研究 | 第29-41页 |
4.1 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4.1.1 不同含铜化合物改性活性白土对脱除LPG中硫化物的影响 | 第29-32页 |
4.1.2 含铜化合物的负载量对改性白土吸附剂脱除LPG中硫化物的影响 | 第32-34页 |
4.1.3 热处理温度对吸附剂脱除LPG中硫化物的影响 | 第34-37页 |
4.1.4 铜离子的价态对吸附剂脱除LPG中硫化物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杂多酸改性Al-MCM-41脱除液化石油气中硫化物的研究 | 第41-60页 |
5.1 结果与讨论 | 第41-58页 |
5.1.1 Al-MCM-41表征分析 | 第41-44页 |
5.1.2 磷钨酸改性Al-MCM-41吸附剂的脱硫性能研究 | 第44-49页 |
5.1.3 焙烧温度对吸附剂的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5.1.4 不同种类杂多酸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5.1.5 吸附剂再生性能研究 | 第54-58页 |
5.1.5.1 失活吸附剂再生气氛的考察 | 第54-56页 |
5.1.5.2 失活吸附剂再生温度的考察 | 第56-57页 |
5.1.5.3 失活吸附剂再生次数的考察 | 第57-58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发表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