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环境中五价钒的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1 来源与危害 | 第9页 |
1.1.2 主要处理方法 | 第9-12页 |
1.2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2.2 优势及应用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MFC阴极还原五价钒及产电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18-19页 |
2.2.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19-2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0-25页 |
2.3.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驯化 | 第20页 |
2.3.2 产电性能 | 第20-21页 |
2.3.3 废水处理效果 | 第21-23页 |
2.3.4 初始pH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5 初始五价钒浓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MFC阴阳极协同去除五价钒及产电 | 第26-39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26页 |
3.2.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3.3 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运行 | 第27-2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3.4.1 产电效果 | 第28-30页 |
3.4.2 阴阳极协同去除五价钒 | 第30-32页 |
3.4.3 微生物信息的获取 | 第32-33页 |
3.4.4 微生物的作用机理 | 第33-36页 |
3.5 总钒的去除以及回收 | 第36-37页 |
3.6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MFC所产生物电强化微生物去除五价钒的研究 | 第39-51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4.2.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4.3.1 微生物强化去除五价钒 | 第41-42页 |
4.3.2 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2-44页 |
4.3.3 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 第44-45页 |
4.3.4 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功能演绎 | 第45-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