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 | 第10-13页 |
1.1.1 森林生物量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1.1.2 森林生物量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3 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 森林固碳能力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1 森林固碳能力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森林固碳能力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7-1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1.3 气候特点 | 第17页 |
2.1.4 林分特点 | 第17-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2.2.1 标准地设置 | 第18页 |
2.2.2 标准木选择 | 第18-20页 |
2.2.3 生物量测定 | 第20页 |
2.2.4 模型建立 | 第20页 |
2.2.5 固碳能力的推算 | 第20-21页 |
2.2.6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3 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曲线拟合 | 第22-32页 |
3.1 不同生长势杉木胸径、树高生长量模型研究 | 第22-29页 |
3.1.1 优势木胸径、树高生长量模型研究 | 第22-24页 |
3.1.2 中庸木胸径、树高生长量模型研究 | 第24-26页 |
3.1.3 被压木胸径、树高生长量模型研究 | 第26-28页 |
3.1.4 不同生长势杉木胸径和树高最优拟合方程 | 第28-29页 |
3.2 全林分杉木胸径、树高生长量模型研究 | 第29-31页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4 杉木的生物量模型的拟合和优选 | 第32-47页 |
4.1 不同生长势单株杉木生物量 | 第33-42页 |
4.1.1 不同生长势最优模型的拟合结果比较 | 第33-39页 |
4.1.2 不同生长势杉木单株生物量结果 | 第39-42页 |
4.2 全林分杉木单株生物量 | 第42-46页 |
4.2.1 全林分的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拟合和优选 | 第42-44页 |
4.2.2 全林分杉木单株生物量结果 | 第44-46页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5 30 年生杉木单株碳储量及固碳能力 | 第47-57页 |
5.1 不同生长势杉木单株固碳能力 | 第47-51页 |
5.1.1 不同生长势杉木单株固碳量增长 | 第47-50页 |
5.1.2 不同生长势杉木单株平均固碳量和连年固碳量 | 第50-51页 |
5.2 全林分杉木单株固碳能力 | 第51-53页 |
5.2.1 全林分杉木单株固碳量增长 | 第51-52页 |
5.2.2 全林分杉木单株平均固碳量和连年固碳量 | 第52-53页 |
5.3 杉木成熟林5年生物量和固碳量 | 第53-56页 |
5.3.1 5年生长量增长模型 | 第53-55页 |
5.3.2 杉木成熟林5年固碳能力 | 第55-56页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6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12-2015)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