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CH_3NH_3PbI_3薄膜太阳能电池 | 第10-15页 |
1.2.1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 | 第10-11页 |
1.2.2 CH_3NH_3PbI_3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材料选择 | 第11-12页 |
1.2.3 CH_3NH_3PbI_3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1.2.4 CH_3NH_3PbI_3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 第14-15页 |
1.3 CH_3NH_3PbI_3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CH_3NH_3PbI_3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方向 | 第15-17页 |
1.3.2 金属纳米点对钙钛矿薄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Ag纳米相的制备原理 | 第18-20页 |
1.4.1 Ag纳米颗粒的制备原理 | 第18-19页 |
1.4.2 Ag@S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原理 | 第19-2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2页 |
2.4 材料制备方法和实验原理 | 第22-24页 |
2.4.1 CH_3NH_3PbI_3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2.4.2 Ag纳米相的制备方法 | 第23页 |
2.4.3 Ag纳米相影响CH_3NH_3PbI_3薄膜吸收性能的实验原理 | 第23-24页 |
2.5 检测与分析 | 第24-27页 |
2.5.1 材料结构测试 | 第24页 |
2.5.2 形貌分析 | 第24页 |
2.5.3 粒度测试 | 第24-25页 |
2.5.4 光性能分析 | 第25页 |
2.5.5 电池性能测试 | 第25-27页 |
第3章 Ag纳米相和CH_3NH_3PbI_3薄膜制备工艺研究 | 第27-44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Ag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27-30页 |
3.2.1 PVP对Ag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2 柠檬酸钠加入时间对Ag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28-30页 |
3.3 Ag@SiO_2纳米颗粒制备及表征 | 第30-33页 |
3.3.1 TEOS加入量对Ag@SiO_2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氨水用量对Ag@SiO_2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最优条件制备Ag@SiO_2纳米颗粒 | 第32-33页 |
3.4 CH_3NH_3PbI_3薄膜制备及表征 | 第33-43页 |
3.4.1 温度对CH_3NH_3PbI_3薄膜的影响 | 第33-37页 |
3.4.2 低温热处理时间对CH_3NH_3PbI_3晶体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3 低温热处理时间对CH_3NH_3PbI_3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4 溶液浓度对CH_3NH_3PbI_3薄膜厚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Ag纳米相/CH_3NH_3PbI_3复合薄膜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 第44-61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Ag纳米相对CH_3NH_3PbI_3吸收性能的影响实验设计 | 第44-46页 |
4.3 Ag纳米相对CH_3NH_3PbI_3吸收性能影响 | 第46-53页 |
4.3.1 Ag颗粒对CH_3NH_3PbI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2 Ag@SiO_2(不同SiO_2厚度)对CH_3NH_3PbI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Ag@SiO_2(不同掺杂浓度)对CH_3NH_3PbI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4 Ag纳米线对CH_3NH_3PbI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 Ag纳米相对CH_3NH_3PbI_3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3-60页 |
4.4.1 TiO_2致密层薄膜的制备 | 第53-56页 |
4.4.2 Al_2O_3介孔层薄膜的制备 | 第56-57页 |
4.4.3 HTM和Ag电极的制备 | 第57-58页 |
4.4.4 Ag纳米相对CH_3NH_3PbI_3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