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防火(耐火)结构论文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构造及抗火性能分析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5页
    1.1 概论第12-13页
    1.2 叠合楼板的发展情况及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发展情况第13-14页
        1.2.2 普通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的构造和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PK带肋预应力叠合楼板构造形式和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4 钢筋桁架叠合楼板构造形式及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5 楼板抗火性能的研究进展第17页
    1.3 叠合楼板温度场和力学性能参数第17-22页
        1.3.1 温度场理论第17-19页
        1.3.2 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第19-21页
        1.3.3 材料的热工性能和力学性能总结第21-22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2-25页
        1.4.1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4.3 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单向密肋非预应力叠合楼板的构造及受力和抗火分析第25-31页
    2.1 上承式非预应力叠合楼板第25-27页
        2.1.1 构造形式第25页
        2.1.2 受力分析第25-27页
        2.1.3 抗火分析第27页
    2.2 下承式非预应力叠合楼板第27-30页
        2.2.1 构造形式第27-29页
        2.2.2 受力分析第29页
        2.2.3 抗火分析第29-30页
    2.3 单向密肋非预应力叠合楼板两种构造形式的受力性能和抗火性能对比第30页
        2.3.1 受力性能方面的对比第30页
        2.3.2 抗火性能方面的对比第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单向密肋非预应力叠合楼板静力分析第31-51页
    3.1 静力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1-36页
        3.1.1 基本假定及建模步骤第31-32页
        3.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2-35页
        3.1.3 破坏准则第35-36页
        3.1.4 标准件的指定第36页
    3.2 上承式单向密肋预制混凝土叠合板静力有限元计算分析第36-43页
        3.2.1 施工阶段静力有限元分析第36-39页
        3.2.2 施工阶段影响参数分析第39-41页
        3.2.3 残余内力和残余变形分析第41-42页
        3.2.4 正常使用阶段静力有限元分析第42-43页
    3.3 下承式单向密肋预制混凝土叠合板静力有限元计算分析第43-47页
        3.3.1 施工阶段静力有限元分析第43页
        3.3.2 施工阶段影响参数分析第43-46页
        3.3.3 残余内力和残余变形分析第46页
        3.3.4 正常使用阶段静力有限元分析第46-47页
    3.4 两种不同构造形式的单向密肋预制混凝土叠合板静力性能对比第47-48页
        3.4.1 施工阶段材料应力大小对比第47页
        3.4.2 施工阶段刚度对比第47-48页
        3.4.3 残余内力和残余变形的对比第48页
        3.4.4 正常使用阶段承载力和刚度对比第48页
    3.5 单向密肋混凝土叠合板的适用范围及施工注意事项第48-50页
        3.5.1 上承式叠合楼板的适用范围第49页
        3.5.2 下承式叠合楼板的适用范围第49页
        3.5.3 施工注意事项第49-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叠合楼板截面温度场分析第51-61页
    4.1 耐火极限的判断标准第51页
    4.2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基本假定第51-53页
        4.2.1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1-52页
        4.2.2 温度场分析的基本假设第52-53页
        4.2.3 关键点位置的确定方法第53页
    4.3 上承式非预应力叠合楼板截面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第53-55页
        4.3.1 温度场截面尺寸及分布规律第53-55页
        4.3.3 钢筋和混凝土关键点的升温曲线及泡沫混凝土层的作用第55页
    4.4 下承式非预应力叠合楼板截面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第55-57页
        4.4.1 温度场截面尺寸第55-56页
        4.4.2 截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第56页
        4.4.3 钢筋和混凝土关键点的升温曲线第56-57页
    4.5 PK预应力叠合楼板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第57-58页
        4.5.1 温度场截面尺寸第57页
        4.5.2 截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第57页
        4.5.3 钢筋和混凝土关键点的升温曲线第57-58页
    4.6 单向密肋非预应力叠合楼板与PK预应力叠合楼板温度场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第58-59页
    4.7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5章 叠合楼板热-结构耦合分析第61-71页
    5.1 热-结构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基本假定第61-63页
        5.1.1 热-结构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1-62页
        5.1.2 热-结构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设第62-63页
    5.2 单向密肋非预应力叠合楼板热-结构耦合分析第63-67页
        5.2.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热-结构耦合分析第63-64页
        5.2.2 上承式非预应力叠合楼板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热-结构耦合分析第64-65页
        5.2.3 下承式非预应力叠合楼板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热-结构耦合分析第65-67页
    5.3 PK预应力叠合楼板热-结构耦合分析第67-68页
        5.3.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热-结构耦合分析第67页
        5.3.2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的热-结构耦合分析第67-68页
    5.4 单向密肋非预应力叠合楼设计建议第68-69页
        5.4.1 保护层厚度第68页
        5.4.2 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第68-69页
        5.4.3 防止爆裂措施第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6章 全文结论第71-74页
    6.1 主要结论第71-73页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后记第76-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酸盐/水体系对萘酚蓝黑的吸附及降解性能研究
下一篇:应变超声心动图对高血压病与舒张功能障碍中的节段性异常松弛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