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22页 |
一、选题背景(缘由)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0-19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2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渊源及发展历程 | 第22-37页 |
第一节 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22-25页 |
一、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 | 第22页 |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感染 | 第22-23页 |
三、留学日本的学术环境的熏陶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渊源 | 第25-30页 |
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 | 第25-27页 |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民问题的相关思想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三、社会现实环境的深刻影响 | 第28-29页 |
四、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历程 | 第30-37页 |
一、初步探索阶段(1921 年1月-1921 年10月) | 第30-33页 |
二、逐渐成熟阶段(1922 年5月-1926 年9月) | 第33-37页 |
第二章 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涵 | 第37-57页 |
第一节 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37-44页 |
一、加强阶级意识的培养 | 第37-40页 |
二、注重革命意识的培养 | 第40-41页 |
三、突出农民文化和技能的培养 | 第41-42页 |
四、加强农民的团结意识培养 | 第42-43页 |
五、强调农会干部素质的培养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第44-50页 |
一、解决农民思想问题与农民实际相结合 | 第45-47页 |
二、身教与言教相结合 | 第47-48页 |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50-57页 |
一、团结教育法 | 第50-51页 |
二、学校教育法 | 第51-52页 |
三、典型示范法 | 第52页 |
四、多种宣传教育方法 | 第52-57页 |
第三章 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当代启示 | 第57-74页 |
第一节 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历史贡献 | 第57-68页 |
一、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第57-60页 |
二、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贡献 | 第60-66页 |
三、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评价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彭湃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当代启示 | 第68-74页 |
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意方法和艺术的应用 | 第69-70页 |
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第70-71页 |
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讲究策略的应用 | 第71-72页 |
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