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21页 |
1.1 微生物深层发酵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微生物细胞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调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营养物质对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11页 |
1.2.2 前体物质的添加对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11页 |
1.2.3 环境因素对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4 诱导子对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12页 |
1.3 NO和H_2O_2对微生物细胞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作用 | 第12-17页 |
1.3.1 NO和H_2O_2产生的途径及生理功能 | 第12-15页 |
1.3.2 NO和H_2O_2的信号转导机制及相互作用 | 第15-17页 |
1.4 灵芝三萜的结构、种类、代谢物产生途径、诱导子的调节及其药理作用 | 第17-20页 |
1.4.1 灵芝三萜的结构及种类 | 第17-18页 |
1.4.2 灵芝三萜的代谢物产生途径 | 第18-19页 |
1.4.3 灵芝三萜合成的诱导调节 | 第19页 |
1.4.4 灵芝三萜的生理作用 | 第19-20页 |
1.5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2 薏苡仁油诱导灵芝菌丝体合成灵芝三萜 | 第21-28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3.1 熊果酸标准曲线制作 | 第24-25页 |
2.3.2 灵芝菌丝体细胞生长曲线 | 第25页 |
2.3.3 薏苡仁油对灵芝菌丝体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薏苡仁油对灵芝三萜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27-28页 |
3 NO介导薏苡仁油诱导灵芝三萜合成的信号转导 | 第28-41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3.2.4 诱导及处理方法 | 第29-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3.1 NaNO_2标准曲线 | 第31页 |
3.3.2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 第31-32页 |
3.3.3 薏苡仁油诱导细胞中NO释放、PAL活化及CYP450产生 | 第32-33页 |
3.3.4 NO是薏苡仁油诱发PAL活化及CYP450产生的上游信号 | 第33-34页 |
3.3.5 SNP对PAL活性和CYP450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6 cPITO和L-NNA对薏苡仁油诱导细胞合成灵芝三萜的影响 | 第35-38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38-41页 |
4 H_2O_2介导薏苡仁油诱导灵芝三萜合成的信号转导 | 第41-54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4.2.4 诱导及处理方法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4.3.1 过氧化氢标准曲线绘制 | 第43页 |
4.3.2 薏苡仁油诱发细胞中H_2O_2释放、PAL活化和CYP450产生 | 第43-44页 |
4.3.3 H_2O_2对PAL活化和CYP450产生的作用 | 第44-47页 |
4.3.4 薏苡仁油诱导下PAL活性和CYP450含量对H_2O_2浓度的依赖性 | 第47-51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5 NO和H_2O_2在薏苡仁油诱导灵芝三萜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 第54-60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5.2.3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5.2.4 诱导及处理方法: | 第54-5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5.3.1 H_2O_2在介导薏苡仁油诱导灵芝三萜合成过程对NO的依赖性 | 第55-56页 |
5.3.2 NO在介导薏苡仁油诱导灵芝三萜合成过程对H_2O_2的依赖性 | 第56-58页 |
5.3.3 H_2O_2与NO通过独立途径介导薏苡仁油诱导灵芝三萜的生物合成 | 第58页 |
5.4 结论和讨论 | 第58-60页 |
6 主要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