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金银纳米簇的制备方法 | 第11-17页 |
1.1.1 硫醇类化合物作为保护剂或蚀刻剂合成金银纳米簇 | 第12-13页 |
1.1.2 聚合物作为模板合成金银纳米簇 | 第13页 |
1.1.3 寡核苷酸作为模板合成金银纳米簇 | 第13-16页 |
1.1.4 多肽、蛋白质作为模板合成金银纳米簇 | 第16-17页 |
1.2 金银纳米簇在环境与生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7-22页 |
1.2.1 检测环境中的无机离子 | 第17-19页 |
1.2.2 检测生物小分子 | 第19-20页 |
1.2.3 蛋白质的测定 | 第20页 |
1.2.4 核酸的测定 | 第20-22页 |
1.3 本论文的立意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23页 |
2 BSA-AuNCs的制备及用于自来水中游离氯的检测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2.2.2 溶液配制 | 第24页 |
2.2.3 BSA-AuNCs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4 游离氯的检测 | 第25页 |
2.2.5 实际水样中游离氯的检测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2.3.1 BSA-AuNCs的光学性质 | 第25-26页 |
2.3.2 BSA-AuNCs对游离氯的荧光响应及猝灭机理 | 第26-27页 |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7-30页 |
2.3.3.1 BSA-Au NCs 浓度的选择 | 第27-29页 |
2.3.3.2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29页 |
2.3.3.3 反应pH值对猝灭效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4 游离氯的检测灵敏度 | 第30页 |
2.3.5 特异性考察 | 第30-34页 |
2.3.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34页 |
2.4 结论 | 第34-35页 |
3 DMF直接合成荧光银纳米簇灵敏地选择性检测Hg~(2+) | 第35-46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3.2.2 溶液配制 | 第36页 |
3.2.3 DMF-AgNCs的合成 | 第36-37页 |
3.2.4 汞离子的检测 | 第37页 |
3.2.5 实际水样中汞离子的检测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3.3.1 银纳米簇的合成及表征 | 第37-38页 |
3.3.2 DMF-AgNCs对Hg~(2+)的荧光响应 | 第38-39页 |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9-42页 |
3.3.4 Hg~(2+)的检测灵敏度 | 第42页 |
3.3.5 特异性考察 | 第42-43页 |
3.3.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3-44页 |
3.4 结论 | 第44-46页 |
4 新型DNA-AgNCs的设计合成及用于生物素的检测 | 第46-60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4.2.2 溶液配制 | 第48页 |
4.2.3 新型DNA-AgNCs的合成 | 第48-49页 |
4.2.4 生物素的检测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9页 |
4.3.1 DNA-AgNCs的合成及光谱表征 | 第49-50页 |
4.3.2 新型DNA-AgNCs检测生物素的设计原理 | 第50-53页 |
4.3.3 检测条件优化 | 第53-57页 |
4.3.4 检测生物素 | 第57-58页 |
4.3.5 特异性考察 | 第58-59页 |
4.4 结论 | 第59-6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0页 |
5.2 前景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