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水稻矮秆突变体的分类和来源 | 第12-15页 |
1.2.1 水稻矮秆基因的类型 | 第12-13页 |
1.2.2 水稻矮秆突变的来源 | 第13-15页 |
1.3 水稻矮秆突变体的遗传特性 | 第15页 |
1.4 水稻植株矮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5-21页 |
1.4.1 赤霉素(GAs)在水稻株高建成中的影响 | 第16-18页 |
1.4.2 油菜素内酯(BRs)在水稻生长中的作用 | 第18-20页 |
1.4.3 独角金内酯(SLs)在水稻生长中的作用 | 第20页 |
1.4.4 其他途径在水稻株高建成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1.5 植物矮化包穗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5.1 水稻包穗突变体的研究及相关突变体 | 第21页 |
1.5.2 克服包穗的措施以及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6 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 | 第21-22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水稻不完全显性矮秆突变体Si-dd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 第23-42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3-24页 |
2.1.1 不完全显性突变体Si-dd1的来源及其它材料 | 第23页 |
2.1.2 Si-DD1遗传群体的构建和田间管理 | 第23页 |
2.1.3 Si-DD1定位群体 | 第23页 |
2.1.4 本研究所用到的化学试剂及相关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农艺性状调查 | 第24页 |
2.2.2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24页 |
2.2.3 激素处理 | 第24-25页 |
2.2.4 GA处理后GID2的蛋白表达分析 | 第25-27页 |
2.2.5 突变体细胞学特征观察 | 第27-28页 |
2.2.6 水稻DNA提取以及蛋白质的提取 | 第28-29页 |
2.2.7 PCR反应体系 | 第29-30页 |
2.2.8 琼脂糖电泳 | 第30页 |
2.2.9 Si-DD1基因定位 | 第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2.3.1 突变体的表型观察与鉴定 | 第30-32页 |
2.3.2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32-33页 |
2.3.3 突变体的初定位 | 第33-34页 |
2.3.4 突变体的精细定位 | 第34-35页 |
2.3.5 营养液水培激素处理实验表型观察 | 第35-36页 |
2.3.6 GID2蛋白表达量分析 | 第36-37页 |
2.3.7 细胞学观察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2.4.1 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2.4.2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附录 1 PCR buffer配方 | 第52页 |
附录 2 Taq酶制备步骤 | 第52-53页 |
附录 3 实验中常用的主要仪器 | 第53页 |
附录 4 水稻新DNA提取液配方 | 第53页 |
附录 5 TBE电泳缓冲液配方 | 第53-54页 |
附录 6 40%聚丙烯酰胺母液配方 | 第54页 |
附录 7 显色液配方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