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3-46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9页
        1.1.1 城市化进程中对西安遗产环境的反思第13-16页
        1.1.2 保护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的动因第16-1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9页
        1.2.2 研究意义第19-21页
    1.3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第21-25页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第21-25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41页
        1.4.1 国内外关于大遗址问题的研究现状第25-32页
        1.4.2 国内外对遗产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法规与实践第32-37页
        1.4.3 理论基础第37-41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41-46页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41-43页
        1.5.2 论文框架第43-44页
        1.5.3 研究方法第44-46页
2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评析第46-66页
    2.1 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的资源特征与功能定位第46-49页
        2.1.1 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的资源特征第46-47页
        2.1.2 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的功能定位第47-49页
    2.2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模式第49-60页
        2.2.1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历程及现状模式第49-53页
        2.2.2 典型案例第53-57页
        2.2.3 遗址类公共空间的演进特点与发展趋势第57-60页
    2.3 西安大遗址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第60-62页
        2.3.1 被城乡建设所覆压和破坏第60-61页
        2.3.2 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第61页
        2.3.3 被城市规划发展区所包围第61页
        2.3.4 位于城市外围地带第61-62页
    2.4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第62-64页
        2.4.1 完整性不足第62页
        2.4.2 对历史信息真实性的漠视第62-63页
        2.4.3 外围环境的无序建设第63-64页
    2.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3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的价值与保护困境解析第66-87页
    3.1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的历史文化价值第66-82页
        3.1.1 西安地景空间的自然属性与遗址分布第66-71页
        3.1.2 西安地景空间的隐性文化内涵第71-73页
        3.1.3 大遗址与依托环境(地景空间)的共生关系第73-82页
    3.2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困境的背景解析第82-85页
        3.2.1 目前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的不足第82-83页
        3.2.2 目前文物保护规划对环境保护的不足第83-84页
        3.2.3 部分遗址范围套叠与交错第84页
        3.2.4 名为保护、实为开发的误区第84-85页
        3.2.5 规划发展区对主城周边大遗址的威胁第85页
    3.3 本章小结第85-87页
4 西安“历史遗址区域”体系构建第87-112页
    4.1 整体性区域化保护思路的提出第87-90页
        4.1.1 主城区外构建“历史遗址区域”体系的必要性第87-88页
        4.1.2“历史遗址区域”作为城市的限建区第88-89页
        4.1.3“历史遗址区域”作为遗产保护体系的补充第89-90页
    4.2“遗产环境先导”的城市用地布局策略第90-93页
        4.2.1“新旧分治”思想的扩展第90-91页
        4.2.2“区域规划”为遗址区整体保护奠定基础第91-92页
        4.2.3“历史遗址区域整体环境”作为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第92-93页
    4.3“历史遗址区域”的系统层次与划分原则第93-98页
        4.3.1 大遗址“场效应”第93-94页
        4.3.2 弱场——泛遗址区第94-96页
        4.3.3 均衡场——亚遗址区第96-97页
        4.3.4 强场——大遗址紧邻周边第97-98页
    4.4“历史遗址区域”整体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议第98-100页
        4.4.1 总体规划阶段第98-99页
        4.4.2 分区规划阶段第99-100页
        4.4.3 详细规划阶段第100页
    4.5“历史遗址区域”的系统要素第100-103页
        4.5.1 物质要素第100-102页
        4.5.2 非物质要素第102-103页
    4.6 西安“历史遗址区域”的空间划分第103-109页
        4.6.1 五陵原泛遗址区第103-105页
        4.6.2 沣渭冲积平原泛遗址区第105页
        4.6.3 少陵原泛遗址区第105-106页
        4.6.4 白鹿原及浐灞川道泛遗址区第106-107页
        4.6.5 骊山-铜人原泛遗址区第107-109页
    4.7 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的维度第109-111页
    4.8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5 社会功能维度:西安大遗址周边的城市功能适宜性研究第112-144页
    5.1 各大遗址周边的功能发展现状第112-121页
        5.1.1 周边已建成地区第112-115页
        5.1.2 周边正在建设地区第115-119页
        5.1.3 主城周边受规划发展威胁地区第119-121页
    5.2 历史遗址区域的城乡统筹和产业结构第121-128页
        5.2.1 泛遗址区村镇、聚落的归并整合第121-124页
        5.2.2 泛遗址区产业结构调整第124-127页
        5.2.3 大遗址内部村民搬迁及规划建设控制第127-128页
    5.3 外部发展视角:大遗址周边城市用地性质研究第128-132页
    5.4 内部发展视角:大遗址(保护范围)周边适宜功能设施研究第132-138页
        5.4.1 大遗址不同利用模式的特征、功能与设立条件第132-133页
        5.4.2 考古遗址公园模式保护范围周边适宜功能设施研究第133-138页
    5.5 大遗址及周边地区的管理问题研究第138-142页
        5.5.1 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第138-139页
        5.5.2 法规建设与执行问题第139页
        5.5.3 完善规划中的问题第139-140页
        5.5.4 资金投入和运用问题第140-142页
    5.6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6 生态维度:大遗址与城市发展的生态过渡第144-167页
    6.1 历史遗址区域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第144-145页
    6.2 泛遗址区与西安生态网络的互动影响关系第145-153页
        6.2.1 西安的生态层次与保护重心第145-147页
        6.2.2 西安的景观生态格局现状第147-149页
        6.2.3 泛遗址区的生态层次与职能第149-150页
        6.2.4 泛遗址区与城市绿地结构的关系第150-152页
        6.2.5 泛遗址区间的生态联系第152-153页
    6.3 亚遗址区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联系第153-160页
        6.3.1 区内及周边景观格局现状第153-154页
        6.3.2 区内及周边景观生态问题诊断第154-156页
        6.3.3 亚区间的生态联系:绿道的系统化建设第156-157页
        6.3.4 亚区间人工廊道建设的生态控制第157-158页
        6.3.5 亚区内部绿色空间保护第158-160页
    6.4 大遗址周边绿色空间保护与营建第160-163页
        6.4.1 绿道第160-162页
        6.4.2 生态原边第162页
        6.4.3 连续基质第162-163页
    6.5 大遗址与城市功能区的生态过渡第163-165页
        6.5.1 被“绿道”间隔第163-164页
        6.5.2 被农业生产用地间隔第164-165页
    6.6 本章小结第165-167页
7 空间维度:西安大遗址与城市建设的空间过渡第167-187页
    7.1 陵寝类遗址第167-174页
        7.1.1 文化特征与周边空间建设要求第167-168页
        7.1.2 作为“纪念性景观”的背景环境控制第168-172页
        7.1.3 作为“标志性景观节点”的眺望控制第172-174页
    7.2 都城及宫殿类遗址第174-180页
        7.2.1 文化特征与周边空间建设要求第174-175页
        7.2.2 线性缓冲过渡空间的提出第175-176页
        7.2.3 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区划第176-178页
        7.2.4 历史轴线的延伸与保护性控制第178-179页
        7.2.5 边界遗址要素的展示第179-180页
    7.3 先期文化类遗址第180-181页
        7.3.1 文化特征与周边空间建设要求第180-181页
    7.4 水景类遗址第181-186页
        7.4.1 文化特征与周边空间建设要求第181-184页
        7.4.2 保护周边典型景物及环境作为“空间延伸”的对象第184-185页
        7.4.3 水际边界处理及外围建筑环境第185-186页
    7.5 本章小结第186-187页
8 西安大遗址周边环境的适宜性空间模式研究第187-234页
    8.1 适宜性空间模式的提出第187-195页
        8.1.1 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方针第187-191页
        8.1.2 适宜性空间模式的类型第191-193页
        8.1.3 模式选取的综合评价第193-195页
    8.2 对比包围模式第195-201页
        8.2.1 典型代表——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第195-198页
        8.2.2 适宜特征与条件第198页
        8.2.3 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策略第198-201页
    8.3 廊道隔离模式第201-205页
        8.3.1 典型代表——汉长安城遗址第201-204页
        8.3.2 适宜特征与条件第204页
        8.3.3 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策略第204-205页
    8.4 咬合过渡模式第205-213页
        8.4.1 典型代表——少陵塬杜陵第205-211页
        8.4.2 适宜特征与条件第211页
        8.4.3 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策略第211-213页
    8.5 开敞过渡模式第213-227页
        8.5.1 典型代表——白鹿原汉陵遗址区(霸陵、南陵,窦太后陵)第213-225页
        8.5.2 适宜特征与条件第225-226页
        8.5.3 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策略第226-227页
    8.6 适宜性空间模式的应用总结第227-232页
    8.7 本章小结第232-234页
9 结论与展望第234-241页
    9.1 结论第234-238页
    9.2 创新点第238页
    9.3 展望第238-239页
    9.4 结束语第239-241页
参考文献第241-248页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248-250页
图表目录第250-257页
致谢第257页

论文共2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来酸噻吗洛尔对血管瘤动物模型鸡冠血管损伤效应
下一篇:中小型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石家庄强大泵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