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

隧道地质数字钻进精细化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第15-17页
Abstract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41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36页
        1.2.1 随钻测量技术研究现状第23-29页
        1.2.2 不良地质体识别技术研究现状第29-31页
        1.2.3 界面识别技术研究现状第31-34页
        1.2.4 围岩分级方法研究现状第34-36页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37-41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37-38页
        1.4.2 技术路线第38-40页
        1.4.3 创新点第40-41页
第二章 数字钻进能量理论第41-55页
    2.1 能量原理第41-45页
        2.1.1 钻进能量第42-44页
        2.1.2 钻进比功第44-45页
    2.2 机械比能第45-49页
        2.2.1 机械比能概念第45-46页
        2.2.2 机械比能常规计算模型第46-47页
        2.2.3 复合钻进机械比能计算模型第47-49页
    2.3 加权比功第49-53页
        2.3.1 加权比功概念第49-50页
        2.3.2 功效系数法基本原理第50-51页
        2.3.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重确定第51-53页
    2.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数字钻进系统第55-95页
    3.1 实验载体钻机第56-57页
    3.2 数据采集系统改进方案第57-75页
        3.2.1 数据采集系统第57-58页
        3.2.2 转速传感系统第58-63页
        3.2.3 位移传感系统第63-65页
        3.2.4 流量传感系统第65-70页
        3.2.5 压力传感系统第70-75页
    3.3 数据转换处理系统改进方案第75-82页
        3.3.1 A/D转换单元第75-80页
        3.3.2 DSP单元第80-82页
    3.4 数据存储系统改进方案第82-93页
        3.4.1 数字钻进信息数据库第82-84页
        3.4.2 数字钻进信息存储及处理系统第84-93页
    3.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四章 基于数字钻进参数可钻性指标的界面识别方法研究第95-121页
    4.1 基于数字钻进参数可钻性指标的界面识别原理第95-102页
        4.1.1 岩石的可钻性第95-97页
        4.1.2 基于钻进速度-转数-推进力耦合的可钻性指标第97-99页
        4.1.3 可钻性指标对地层识别的敏感性第99-100页
        4.1.4 基于可钻性指标的地层识别过程第100-102页
    4.2 数字钻进参数变化规律第102-111页
        4.2.1 钻进速度变化规律第102-105页
        4.2.2 推进力变化规律第105-108页
        4.2.3 扭矩变化规律第108-111页
    4.3 基于数字钻进参数可钻性指标的界面识别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11-120页
        4.3.1 界面识别过程第111-115页
        4.3.2 界面识别结果分析第115-120页
    4.4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五章 基于钻进能量聚类划分的不良地质体识别方法研究第121-141页
    5.1 聚类分析第121-124页
        5.1.1 聚类算法第121-122页
        5.1.2 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第122-124页
    5.2 相异度计算与聚类间距离公式选择第124-127页
        5.2.1 相异度计算第124-126页
        5.2.2 聚类间距离公式选择第126-127页
    5.3 基于仿生k-medoids算法的不良地质体识别方法第127-132页
        5.3.1 仿生k-medoids算法第127-129页
        5.3.2 聚类代价判断第129页
        5.3.3 基于仿生k-medoids算法的不良地质体识别过程第129-132页
    5.4 仿生k-medoids算法聚类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32-139页
        5.4.1 聚类性能分析指标第132-133页
        5.4.2 聚类性能分析第133-136页
        5.4.3 不良地质识别结果分析第136-139页
    5.5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第六章 基于数字钻进技术和量子遗传-RBF神经网络的围岩分级研究第141-158页
    6.1 量子算法第141-145页
        6.1.1 量子信息论基础第141-142页
        6.1.2 量子比特第142-143页
        6.1.3 量子逻辑门第143-144页
        6.1.4 量子比特特性第144-145页
    6.2 遗传算法第145-148页
        6.2.1 遗传算法的构成要素第146-147页
        6.2.2 遗传算法的特点及应用第147-148页
    6.3 量子遗传算法第148-151页
        6.3.1 量子遗传算法编码第149页
        6.3.2 量子旋转门策略第149-150页
        6.3.3 量子遗传算法特点第150-151页
    6.4 QGA-RBF超前围岩分级模型第151-154页
        6.4.1 RBF神经网络第151页
        6.4.2 围岩分类的RBF神经网络模型第151-152页
        6.4.3 量子遗传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参数第152-153页
        6.4.4 基于数字钻进技术和QGA-RBF的围岩分类模型第153-154页
    6.5 围岩分级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54-157页
        6.5.1 评价指标及学习样本第154页
        6.5.2 模型训练第154-155页
        6.5.3 实例应用第155-157页
    6.6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第七章 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应用第158-183页
    7.1 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概况第158-167页
        7.1.1 工程概况第158-159页
        7.1.2 地层岩性第159-162页
        7.1.3 地质构造第162-167页
    7.2 界面识别第167-171页
        7.2.1 界面识别实验概况第167-168页
        7.2.2 钻进参数采集第168-170页
        7.2.3 界面识别结果分析第170-171页
    7.3 不良地质体识别第171-177页
        7.3.1 不良地质识别实验概况第171-172页
        7.3.2 加权比功数据采集第172页
        7.3.3 不良地质体识别结果分析第172-177页
    7.4 围岩分级第177-183页
        7.4.1 围岩分级实验概况第177页
        7.4.2 钻进参数采集第177-178页
        7.4.3 围岩分级结果分析第178-183页
    7.5 本章小结第18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83-187页
    8.1 结论第183-186页
    8.2 展望第186-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参与项目及所获奖励第201-204页
附件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阳生态光伏电站并网接入方案设计
下一篇:集癌症成像与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CT造影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