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连片特困地区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研究--以重庆石柱县为例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16-18页
2 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基础理论第18-26页
    2.1 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基本理论第18-21页
        2.1.1 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关系第18-20页
        2.1.2 耦合与耦合发展的基本理论第20-21页
    2.2 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1-26页
        2.2.1 协同论第21页
        2.2.2 系统论第21-22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23页
        2.2.4 环境承载力理论第23页
        2.2.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第23-26页
3 重庆石柱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现状分析第26-36页
    3.1 重庆石柱县情分析第26-29页
        3.1.1 石柱县域特征分析第26页
        3.1.2 生物资源状况第26-27页
        3.1.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第27-29页
    3.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第29-32页
        3.2.1 旅游资源丰富第29-30页
        3.3.2 旅游产业发展历程第30页
        3.2.3 旅游产业体系建构第30-31页
        3.2.4 旅游发展成效及其趋势第31-32页
    3.3 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现状分析第32-36页
        3.3.1 生态环境现状第32-33页
        3.3.2 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第33-34页
        3.3.3 生态保护及其成效第34-36页
4 重庆石柱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评价体系与模型建构第36-42页
    4.1 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评价体系的构建第36-38页
        4.1.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第36-37页
        4.1.2 评价体系的构建第37-38页
    4.2 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耦合模型建构第38-42页
        4.2.1 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的计量模型第38-39页
        4.2.2 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的判定依据第39-42页
5 石柱县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耦合态势第42-52页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42-45页
        5.1.1 数据来源第42页
        5.1.2 指标处理第42-45页
    5.2 石柱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耦合态势评估第45-52页
        5.2.1 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综合评价指数第45-47页
        5.2.2 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系统的演化速度第47-50页
        5.2.3 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耦合态势第50-52页
6 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第52-58页
    6.1 观念意识协同第52-54页
        6.1.1 知法尊法意识第52-53页
        6.1.2 守法执法意识第53-54页
    6.2 资源配置协同第54-55页
        6.2.1 旅游项目开发与环境工程建设协同第54-55页
        6.2.2 旅游产业规模与环境承载容量协同第55页
    6.3 收益分享协同第55-58页
        6.3.1 多方参与机制第55-56页
        6.3.2 收益分享机制第56-58页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第58-60页
    7.1 研究结论第58页
    7.2 研究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6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信任研究--以中部林县为例
下一篇:一汽进出口公司微型车产品秘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