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基于“互联网+政务”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点第17-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页
        1.4.2 本文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有关"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一般性理论分析第19-25页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9-21页
        2.1.1 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第19页
        2.1.2 "互联网+政务"的公共服务概念界定第19-21页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第21-23页
        2.2.1 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1页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1-22页
        2.2.3 网络治理理论第22页
        2.2.4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第22-23页
    2.3 推进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意义第23-25页
        2.3.1 有益于打造"政务淘宝"构建出新的政府运行机制第23页
        2.3.2 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推动简政放权第23-24页
        2.3.3 有助于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第24-25页
第3章 当前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分析第25-31页
    3.1 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总体概况第25-26页
    3.2 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第26-28页
    3.3 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现状第28-29页
    3.4 目前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有益探索第29-31页
第4章 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31-38页
    4.1 目前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缺失表现第31-34页
        4.1.1 主体思想认识不足,公共服务难以精细化第31-32页
        4.1.2 数据信息碎片化,公共服务难以平台化第32页
        4.1.3 公众参与性不强,公共服务难以协同化第32-33页
        4.1.4 评估指标不合理,公共服务难以便捷化第33-34页
    4.2 目前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4-38页
        4.2.1 服务组织设计不科学第34-35页
        4.2.2 行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第35-36页
        4.2.3 管理技术应用性不足第36-37页
        4.2.4 绩效评估方法陈旧单一第37-38页
第5章 "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外国经验及启示第38-44页
    5.1 "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外国经验第38-41页
        5.1.1 英国政府"互联网+政务"的公共服务供给经验第38-39页
        5.1.2 韩国政府"互联网+政务"的公共服务供给经验第39-41页
        5.1.3 新加坡政府"互联网+政务"的公共服务供给经验第41页
    5.2 国外政府"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41-44页
        5.2.1 注重行政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第41-42页
        5.2.2 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第42-43页
        5.2.3 注重"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第43-44页
第6章 推进我国"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第44-50页
    6.1 培育精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理念第44-45页
        6.1.1 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供给理念第44-45页
        6.1.2 弘扬精准化管理的行政组织文化第45页
    6.2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组织设计第45-46页
        6.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措施第45-46页
        6.2.2 强化衔接整合,推进信息共享第46页
    6.3 注重行政人员技能的提升第46-48页
        6.3.1 注重行政人员互联网专业技能第46-47页
        6.3.2 提高行政人员管理技术的应用性能力第47-48页
    6.4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第48-50页
        6.4.1 注重公民参与第48页
        6.4.2 强化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绩效考核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致谢第56-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英语”的语言态度研究
下一篇:离散中主体、杂糅、流变性女性身份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