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发光综述 | 第12-18页 |
1.1.1 光致发光过程 | 第12-16页 |
1.1.2 发光中心 | 第16-17页 |
1.1.3 发光材料的分类 | 第17-18页 |
1.2 光子晶体简介 | 第18-21页 |
1.2.1 光子晶体的概念 | 第18-19页 |
1.2.2 光子晶体的制备 | 第19-20页 |
1.2.3 稀土离子基光子晶体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 发光体基光子晶体材料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4 增强材料发光的方法 | 第21-25页 |
1.4.1 金属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增强发光 | 第21-22页 |
1.4.2 能量传递增强发光 | 第22-23页 |
1.4.3 光子晶体增强发光 | 第23-24页 |
1.4.4 核壳结构 | 第24-25页 |
1.4.5 半导体纳米颗粒的能量传递增强发光 | 第25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所用的设备、试剂及原料 | 第28-29页 |
2.1.1 实验所用的设备 | 第28-29页 |
2.1.2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29页 |
2.2 溶胶-凝胶法 | 第29-30页 |
2.2.1 溶胶-凝胶法的优势 | 第29-30页 |
2.2.2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过程 | 第30页 |
2.3 实验的制备过程 | 第30-32页 |
2.3.1 蛋白石光子晶体模板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2 溶胶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3 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制备 | 第32页 |
2.4 实验样品性能表征 | 第32-36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3页 |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3页 |
2.4.3 X射线衍射仪器(XRD) | 第33页 |
2.4.4 吸收光谱仪(Absorption Spectra) | 第33-34页 |
2.4.5 荧光光谱仪(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 第34页 |
2.4.6 荧光寿命(Fluorescence decay analysis) | 第34页 |
2.4.7 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稀土离子掺杂的SiO_2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发光性质的研究 | 第36-50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3.2.1 SiO_2:Yb,SiO_2:Yb,Er和SiO_2:Tb反蛋白石的下转移发光性质研究 | 第37-45页 |
3.2.2 SiO_2:Yb,SiO_2:Yb,Er和SiO_2:Yb,Tb反蛋白石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 | 第45-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金纳米颗粒增强SiO_2:Tb和SiO_2:Yb,Tb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发光性质的研究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4.2.1 Au纳米颗粒增强SiO_2: Tb反蛋白石的下转移发光研究 | 第51-55页 |
4.2.2 Au纳米颗粒增强SiO_2:Yb,Tb反蛋白石的上转换发光研究 | 第55-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五章 A纳米颗粒和光子带隙增强SiO_2:Tb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到罗丹明-B染料的能量传递研究 | 第62-78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实验样品制备的制备 | 第62-63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5页 |
5.3.1 SiO_2:Tb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对罗丹明-B染料的能量传递研究 | 第63-68页 |
5.3.2 Au纳米颗粒对SiO_2:Tb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到罗丹明-B的能量传递的影响 | 第68-72页 |
5.3.3 光子带隙对SiO_2:Tb反蛋白石光子晶体到罗丹明-B的能量传递的影响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78-79页 |
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