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1 莱氏野村菌概况 | 第14页 |
1.2.2 侵染机制研究 | 第14页 |
1.2.3 生防真菌抗逆生物学 | 第14-15页 |
1.2.4 微菌核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5 真菌细胞壁完整性信号通路 | 第16-17页 |
1.2.6 Rho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 菌株和载体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3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第22-23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1.5 常用生物学软件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43页 |
2.2.1 菌种活化与保存 | 第24页 |
2.2.2 微菌核的诱导培养 | 第24页 |
2.2.3 真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4-26页 |
2.2.4 真菌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26-27页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7-28页 |
2.2.6 基因克隆 | 第28-29页 |
2.2.7 FPNI-PCR技术扩增侧翼未知序列 | 第29-31页 |
2.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页 |
2.2.9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 第31-33页 |
2.2.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 | 第33-34页 |
2.2.1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 | 第34-35页 |
2.2.12 农杆菌介导的莱氏野村菌遗传转化 | 第35页 |
2.2.13 敲除转化子初步筛选 | 第35-36页 |
2.2.14 敲除突变体Southern blot验证 | 第36-38页 |
2.2.15 敲除突变株表型分析 | 第38-40页 |
2.2.16 毒力测定 | 第40-41页 |
2.2.17 数据分析 | 第41-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63页 |
3.1 基因克隆与分析 | 第43-50页 |
3.1.1 Rho家族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 | 第43-46页 |
3.1.2 Rho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6-48页 |
3.1.3 同源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48-50页 |
3.2 敲除载体构建与突变菌株筛选验证 | 第50-53页 |
3.2.1 敲除载体构建 | 第50-51页 |
3.2.2 突变菌株筛选验证 | 第51-53页 |
3.3 基因敲除对性状及功能的影响 | 第53-61页 |
3.3.1 基本生长情况分析 | 第53-55页 |
3.3.2 不同胁迫条件下菌株表型分析 | 第55-58页 |
3.3.3 敲除菌株微菌核形成能力分析 | 第58-59页 |
3.3.4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59-61页 |
3.4 毒力分析 | 第61-63页 |
4 讨论 | 第63-67页 |
4.1 分子生物学工具的改良 | 第63页 |
4.2 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63-64页 |
4.3 Rho基因家族的功能分析 | 第64-67页 |
5 主要结论与后续工作 | 第67-68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页 |
5.2 后续工作建议 | 第67-68页 |
基金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83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7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77-78页 |
C. 引物序列 | 第78-81页 |
D. 蛋白序列名称及登录号 | 第81-82页 |
E. NrRhoX全长cDNA序列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