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谢觉哉对阶级斗争观的初步接纳 | 第15-24页 |
(一) 阶级观念的萌芽与树立 | 第15-19页 |
(二) 阶级斗争观的接受与运用 | 第19-24页 |
二、谢觉哉对阶级斗争观的理论运用 | 第24-35页 |
(一) 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律本质论 | 第24-26页 |
(二) 凸显法律阶级性的人民性价值论 | 第26-31页 |
(三) 标示法律阶级立场的群众路线论 | 第31-35页 |
三、谢觉哉法律思想的贡献与问题 | 第35-53页 |
(一) 形成谢觉哉法律思想的实践主导模式 | 第36-38页 |
(二) 追求法律实效性的实践型法学方法论 | 第38-41页 |
(三) 证成法律正当性的人民性法律价值观 | 第41-44页 |
(四) 法律的阶级性问题 | 第44-46页 |
(五) 法律的群众路线问题 | 第46-51页 |
(六) 法律的专业性问题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63页 |
(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必须坚持实践主导模式 | 第53-54页 |
(二) 当代社会管理的实践主题,要求突出张扬法律的社会功能 | 第54-59页 |
(三) 以大众利益为依归,建构法治化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