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7页 |
一、闭环回路麻醉输注系统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中的应用 | 第17-29页 |
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3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1.1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1.1.2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1.1.3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1.1.4 病例分组 | 第18页 |
1.2 试验药物及材料 | 第18-19页 |
1.2.1 试验药物 | 第18页 |
1.2.2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1.2.3 试验仪器 | 第19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1.3.1 麻醉前准备 | 第19页 |
1.3.2 麻醉诱导 | 第19-20页 |
1.3.3 麻醉维持 | 第20-21页 |
1.3.4 麻醉结束 | 第21页 |
1.3.5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1.3.6 麻醉不良事件处理及退出标准 | 第22页 |
1.3.7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2 结果 | 第23-29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23页 |
2.2 两组用药情况的比较 | 第23-24页 |
2.3 两组麻醉效果的比较 | 第24-25页 |
2.4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 第25-27页 |
2.5 两组患者BIS值比较 | 第27-29页 |
二、闭环回路麻醉输注系统在喉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 第29-46页 |
1 对象和方法 | 第29-34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1.1.1 病例来源 | 第29页 |
1.1.2 纳入标准 | 第29页 |
1.1.3 排除标准 | 第29页 |
1.1.4 病例分组 | 第29-30页 |
1.2 试验药物及材料 | 第30-31页 |
1.2.1 试验药物 | 第30页 |
1.2.2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1.2.3 试验仪器 | 第30-31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1.3.1 麻醉前准备 | 第31页 |
1.3.2 麻醉诱导 | 第31-32页 |
1.3.3 麻醉维持 | 第32页 |
1.3.4 麻醉结束 | 第32页 |
1.3.5 观察指标 | 第32-33页 |
1.3.6 麻醉不良事件处理及退出标准 | 第33页 |
1.3.7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2 结果 | 第34-40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34页 |
2.2 两组用药情况的比较 | 第34-35页 |
2.3 两组麻醉效果的比较 | 第35-36页 |
2.4 两组苏醒时间的比较 | 第36页 |
2.5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 第36-38页 |
2.6 两组患者BIS值比较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6页 |
3.1 CLADS的作用机制 | 第40页 |
3.2 CLADS的稳定性评价参数 | 第40-41页 |
3.3 静脉麻醉药对BIS值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 瑞芬太尼对丙泊酚用药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 CLADS对丙泊酚用药量和麻醉深度的影响 | 第44页 |
3.6 CLADS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46页 |
试验设计的不足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综述 闭环麻醉的研究进展 | 第53-6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