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自我怜悯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自尊的消极效应 | 第10页 |
1.1.2 对佛学思想的汲取 | 第10-11页 |
1.2 自我怜悯的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自我怜悯的概念 | 第11页 |
1.2.2 自我怜悯的成分 | 第11-13页 |
1.3 自我怜悯的研究历程 | 第13-17页 |
1.3.1 自我怜悯的测量研究 | 第13-14页 |
1.3.2 自我怜悯的倾向性研究 | 第14页 |
1.3.3 自我怜悯的相关性研究 | 第14页 |
1.3.4 自我怜悯的差异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5 自我怜悯的干预研究 | 第15页 |
1.3.6 自我怜悯在心理咨询师群体中的研究 | 第15-17页 |
2 问题提出 | 第17-20页 |
2.1 以往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17页 |
2.1.1 缺少自我怜悯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页 |
2.1.2 本土化研究不足 | 第17页 |
2.1.3 国内自我怜悯研究群体单一 | 第17页 |
2.1.4 对自悯的研究多为整体研究 | 第17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2.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2.2.2 研究中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2.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2.2.4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2.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 问卷调查研究 | 第20-24页 |
3.1 研究工具 | 第20页 |
3.2 问卷调查研究的对象与过程 | 第20页 |
3.3 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及其分析 | 第20-24页 |
3.3.1 描述统计 | 第20-21页 |
3.3.2 高自悯水平心理咨询师的筛选 | 第21页 |
3.3.3 本研究中心理咨询师自我怜悯水平情况 | 第21页 |
3.3.4 本研究中心理咨询师自悯水平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1-22页 |
3.3.5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4 质性研究 | 第24-49页 |
4.1 关于质性研究 | 第24-26页 |
4.1.1 质性研究的内涵 | 第24页 |
4.1.2 质性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4-25页 |
4.1.3 质性研究结果的推论 | 第25-26页 |
4.2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3 研究过程 | 第26-30页 |
4.3.1 研究者个人背景 | 第26-27页 |
4.3.2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4.3.3 资料收集 | 第27-29页 |
4.3.3.1 本研究中访谈法的运用 | 第27-28页 |
4.3.3.2 访谈提纲的制定 | 第28页 |
4.3.3.3 访谈的具体流程 | 第28-29页 |
4.3.4 资料分析 | 第29页 |
4.3.5 信效度问题 | 第29-30页 |
4.4 结果 | 第30-49页 |
4.4.1 XW的自我怜悯影响因素 | 第30-36页 |
4.4.2 SL的自我怜悯影响因素 | 第36-41页 |
4.4.3 FY的自悯水平影响因素 | 第41-49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9-54页 |
5.1 不同心理咨询师对自我怜悯的切入点存在个体差异 | 第49页 |
5.2 心理咨询理论内化下的个人成长影响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怜悯水平 | 第49-50页 |
5.3 心理咨询师职业身份的延伸影响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怜悯水平 | 第50-51页 |
5.4 良好的社会关系及互动影响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怜悯水平 | 第51页 |
5.5 咨询过程引发的波动效应影响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怜悯水平 | 第51-52页 |
5.6 影响心理咨询师自我怜悯水平的其他因素 | 第52-54页 |
6 建议 | 第54-55页 |
6.1 对新入行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 第54页 |
6.2 对心理咨询师的培养过程的建议 | 第54-55页 |
7 结论 | 第55-56页 |
7.1 结论 | 第55页 |
7.2 展望 | 第55-56页 |
7.2.1 探究影响咨询师对自悯切入点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55页 |
7.2.2 扩大自我怜悯领域的研究对象 | 第55页 |
7.2.3 对个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研究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