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以河北高校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5-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一)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研究 | 第17-19页 |
(二)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 | 第19-22页 |
(三)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 | 第22-23页 |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3-24页 |
五、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一章 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与结构 | 第26-39页 |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 第26-31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 第26-27页 |
(二)哲学视域的职业价值观 | 第27-28页 |
(三)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与属性 | 第28-30页 |
(四)辨析职业价值观内涵的现实意义 | 第30-31页 |
二、职业价值观内部结构 | 第31-39页 |
(一)从哲学角度看职业价值观的内部结构 | 第31-33页 |
(二)职业价值观内部结构探索 | 第33-36页 |
(三)四维度结构职业价值观倾向测量 | 第36-3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 第39-58页 |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阶段 | 第39-40页 |
(一)职业意识萌生期 | 第39-40页 |
(二)职业价值观发展期 | 第40页 |
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 第40-44页 |
(一)自我同一 | 第41页 |
(二)职业认知 | 第41-43页 |
(三)职业同一 | 第43-44页 |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在影响项因素 | 第44-50页 |
(一)人格类型 | 第44-45页 |
(二)职业兴趣 | 第45-46页 |
(三)知识积累 | 第46-47页 |
(四)能力素质 | 第47-49页 |
(五)亲情依恋 | 第49-50页 |
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外在影响因素 | 第50-58页 |
(一)社会环境 | 第50-52页 |
(二)家庭环境 | 第52-53页 |
(三)学校教育 | 第53-54页 |
(四)成长经历 | 第54-55页 |
(五)偶然事件 | 第55-56页 |
(六)朋辈影响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 第58-83页 |
一、大学生群体职业价值观倾向状况分析 | 第58-64页 |
二、大学生群体具体职业属性关注情况分析 | 第64-80页 |
三、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点 | 第80-83页 |
第四章 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第83-108页 |
一、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困惑和问题 | 第83-89页 |
(一)常见的择业困惑 | 第83-86页 |
(二)求职择业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 第86-87页 |
(三)求职择业的几种思想误区 | 第87-89页 |
二、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定向 | 第89-93页 |
(一)大学生的职业定向 | 第89-90页 |
(二)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定向的影响 | 第90-93页 |
三、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 | 第93-98页 |
(一)大学生的职业决策 | 第93-94页 |
(二)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决策的影响 | 第94-98页 |
四、职业价值观与求职成功率 | 第98-104页 |
(一)大学生的求职成功 | 第98-99页 |
(二)职业价值观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作用 | 第99-104页 |
五、职业价值观与就业满意度 | 第104-108页 |
(一)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 第104-105页 |
(二)职业价值观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第五章 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人生 | 第108-116页 |
一、职业价值观与工作适应 | 第108-110页 |
(一)职业价值观影响职业兴趣 | 第108-109页 |
(二)职业价值观促进职业同一 | 第109页 |
(三)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成熟度 | 第109-110页 |
二、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发展 | 第110-113页 |
(一)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绩效 | 第110-111页 |
(二)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 | 第111-112页 |
(三)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高原 | 第112-113页 |
三、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文化 | 第113-114页 |
四、职业价值观与幸福人生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澄清与培育 | 第116-128页 |
一、职业价值观的澄清 | 第116-120页 |
(一)专业测量 | 第116-117页 |
(二)活动探索 | 第117-120页 |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 | 第120-128页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 第120-121页 |
(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121-122页 |
(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 第122-124页 |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124-125页 |
(五)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 | 第125-126页 |
(六)大学生要主动完善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 第126-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5页 |
附录 | 第135-139页 |
后记 | 第139-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