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3.1 关于乡村传播的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2 关于农村拆迁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相关理论和概念辨析 | 第19-21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7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2 消逝前的村庄概况 | 第24-32页 |
2.1 样本选取 | 第24-25页 |
2.2 村庄概况 | 第25-28页 |
2.3 拆迁信息及获取渠道 | 第28-32页 |
3 拆迁带来的村民人际传播关系异化 | 第32-55页 |
3.1 近亲关系中的异化互动 | 第32-40页 |
3.1.1 种林木、兴鱼塘:兄弟间反目成仇 | 第32-36页 |
3.1.2“时势权力”再造:女性地位的崛起 | 第36-38页 |
3.1.3 死人也“搬家”:热火朝天的迁坟事宜 | 第38-40页 |
3.2 熟人关系中异化互动 | 第40-46页 |
3.2.1 备受争议的婚事:单身汉老来得伴 | 第41-42页 |
3.2.2 暗地里的打探:被高度信任的外乡人凤姐 | 第42-44页 |
3.2.3“嫁出去的女儿泼回来的水”:组织代表大会 | 第44-46页 |
3.3 基于民族志观察的社会网络分析 | 第46-55页 |
3.3.1 互动过程中意见领袖的出现 | 第49-51页 |
3.3.2 互动过程中子群体的出现 | 第51-55页 |
4 村民人际传播关系异化的影响因素 | 第55-67页 |
4.1 利益驱动:村庄整体信息传播系统单一 | 第55-59页 |
4.1.1 核心成员组成的共同利益体 | 第55-57页 |
4.1.2 边缘群体卷入“沉默的螺旋” | 第57-59页 |
4.2 身份迷失:村内圈子传播信息系统固化 | 第59-64页 |
4.2.1 近亲圈子里的代际冲突 | 第59-61页 |
4.2.2 熟人圈子里的情感共振 | 第61-64页 |
4.3 媒介空巢:新旧媒介断裂下的“空穴来风” | 第64-67页 |
4.3.1 年轻人:电视、微信和游戏日常消遣 | 第64-65页 |
4.3.2 老年人:手机、电视和广播排解孤独 | 第65-67页 |
5 拆迁背景下村民人际传播关系优化策略 | 第67-80页 |
5.1 疏通人际网络:重构村庄共同体 | 第67-71页 |
5.1.1 强化核心成员利益诉求的理性意识 | 第67-70页 |
5.1.2 激发边缘群体议题参与的主动意识 | 第70-71页 |
5.2 打破圈子壁垒:提升群体身份认同 | 第71-76页 |
5.2.1 塑造近亲圈子的“现代人格” | 第71-74页 |
5.2.2 巩固熟人圈子的情感维系 | 第74-76页 |
5.3 发挥传播合力:改善媒介空巢现象 | 第76-80页 |
5.3.1 提升大众媒体正确话语报道体系 | 第76-77页 |
5.3.2 构建乡村社会和谐范式系统 | 第77-78页 |
5.3.3 发挥冲突功能主义的本土价值 | 第78-80页 |
6 结语 | 第80-82页 |
注释 | 第82-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录1:Z村所属城南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 第93-95页 |
附录2:访谈提纲 | 第95-96页 |
附录3:调查问卷 | 第96-98页 |
附录4:部分访谈摘录 | 第98-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