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2.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7页 |
1.关于美术馆的公共文化影响正当性和合理性研究 | 第11-12页 |
2.关于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研究 | 第12-14页 |
3.美术馆的观众拓展研究 | 第14-17页 |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创新之处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美术馆公共教育与观众拓展的理论框架 | 第19-37页 |
第一节 美术馆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一、美术馆及其公共性 | 第19-21页 |
二、公共文化服务 | 第21页 |
三、非营利艺术机构对公共文化的介入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概述 | 第23-25页 |
一、公共教育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二、公共教育的社会结构体系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 | 第25-33页 |
一、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历史演进 | 第25-27页 |
二、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形式 | 第27-32页 |
三、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特殊性 | 第32-33页 |
第四节 观众拓展与公共教育的内在关联 | 第33-37页 |
一、观众拓展的概念 | 第33-34页 |
二、观众拓展的“非营利性” | 第34-35页 |
三、观众拓展对公共教育的促进作用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喜马拉雅美术馆公共教育案例分析 | 第37-55页 |
第一节 活动分析 | 第38-44页 |
一、公共教育活动数量增加 | 第38-39页 |
二、公共教育活动品牌多元化发展 | 第39-44页 |
三、品牌活动更新换代速度快 | 第44页 |
第二节 观众分析 | 第44-51页 |
一、受众情况分析 | 第45-49页 |
二、公共教育活动的受众特点 | 第49-51页 |
第三节 美术馆公共教育遇到的困境 | 第51-55页 |
一、活动开展缺乏针对性 | 第52-53页 |
二、活动品牌缺乏独特性 | 第53页 |
三、活动受众缺乏粘附性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影响美术馆公共教育发展的因素 | 第55-63页 |
第一节 外部因素分析 | 第55-59页 |
一、国家政策的方向性 | 第55-58页 |
二、文化解读的差异性 | 第58-59页 |
第二节 自身因素分析 | 第59-63页 |
一、美术馆资源的稀缺性 | 第59-60页 |
二、美术馆能力的有限性 | 第60-61页 |
三、美术馆教育理念的趋同性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观众拓展建议 | 第63-72页 |
第一节 内外联动:政府-基金会-美术馆 多方合力推进教育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明确定位:区分受众特质 关注差异化需求 | 第65-67页 |
第三节 创新形式:拓宽表达渠道 增强活动吸引力 | 第67-70页 |
第四节 注重沟通:信息有效传递 及时收集反馈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谢辞 | 第80-8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