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8页 |
1.2.1 小行星捕获任务的发展概述 | 第12-14页 |
1.2.2 基于脉冲的小行星捕获轨道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基于小推力的小行星捕获轨道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4 基于平衡点的小行星捕获轨道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目标小行星的选择 | 第20-3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近地小行星概述 | 第20-26页 |
2.2.1 近地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 第21-23页 |
2.2.2 近地小行星的光谱类型 | 第23-24页 |
2.2.3 近地小行星的尺寸分布 | 第24-26页 |
2.3 捕获目标小行星的选择条件 | 第26-30页 |
2.4 捕获目标小行星的备选星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脉冲的小行星捕获轨道设计 | 第32-57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地球到小行星的脉冲转移轨道设计 | 第32-39页 |
3.2.1 地球到小行星的两脉冲转移轨道设计 | 第32-35页 |
3.2.2 地球到小行星的多脉冲转移轨道设计 | 第35-39页 |
3.2.2.1 转移时间固定的轨道转移问题描述 | 第35-36页 |
3.2.2.2 主矢量原理和最优脉冲转移的必要条件 | 第36-37页 |
3.2.2.3 固定转移时间的最优转移轨道求解 | 第37-39页 |
3.3 捕获小行星到平衡点的脉冲轨道设计 | 第39-48页 |
3.3.1 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及其附近周期轨道 | 第40-41页 |
3.3.2 日地系统拉格朗日点附近周期轨道的不变流形结构 | 第41-43页 |
3.3.3 将小行星捕获至平衡点的轨道动力学与优化方法 | 第43-45页 |
3.3.4 将小行星捕获至平衡点的轨道设计与分析 | 第45-48页 |
3.4 基于日地系统的脉冲捕获轨道设计 | 第48-53页 |
3.4.1 弱稳定边界的运动方程 | 第49页 |
3.4.2 弱稳定边界的定义和求解 | 第49-52页 |
3.4.3 小行星脉冲离轨至被日地系统捕获的轨道设计 | 第52-53页 |
3.5 捕获小行星到月球的脉冲轨道设计 | 第53-56页 |
3.5.1 月球影响球内机动的大小和位置 | 第54-55页 |
3.5.2 将小行星捕获至月球的轨道设计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基于小推力的小行星捕获轨道设计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小推力转移轨道的动力学模型 | 第57-59页 |
4.3 地球到小行星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 | 第59-61页 |
4.4 捕获小行星的小推力轨道设计 | 第61-67页 |
4.4.1 捕获小行星到平衡点的小推力轨道设计 | 第61-63页 |
4.4.2 基于日地系统的小推力捕获轨道设计 | 第63-65页 |
4.4.3 捕获小行星到月球的小推力轨道设计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小行星捕获任务往返轨道设计 | 第69-79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小行星脉冲捕获任务往返轨道方案设计 | 第69-73页 |
5.2.1 脉冲转移段轨道设计 | 第69-71页 |
5.2.2 脉冲捕获轨道设计 | 第71-73页 |
5.3 小行星小推力捕获任务往返轨道方案设计 | 第73-78页 |
5.3.1 小推力转移段轨道设计 | 第73-75页 |
5.3.2 小推力捕获轨道设计 | 第75-77页 |
5.3.3 小推力捕获任务往返轨道设计结果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小行星捕获任务轨道设计 | 第79-85页 |
6.1 引言 | 第79页 |
6.2 地球到小行星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 | 第79-81页 |
6.3 小行星的姿态消旋 | 第81-82页 |
6.3.1 小行星自旋特性分析 | 第81页 |
6.3.2 小行星姿态消旋评估 | 第81-82页 |
6.4 捕获小行星的小推力轨道设计 | 第82-8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