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引言第11-17页
一、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一般理论分析第17-28页
    (一) 概念界定第17-21页
        1. 调解制度的概念第17-19页
        2.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界定第19-21页
    (二) 文化底蕴第21-25页
        1.“无讼是求”的传统法律价值观第21-22页
        2.“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第22-23页
        3. 乡土社会的秩序诉求第23-24页
        4. 民间法的历史惯性第24-25页
    (三) 理论基础第25-28页
        1. 公平:调解所追求的结果第25-26页
        2. 自由:调解的内在价值第26页
        3. 效率:调解要达到的目标第26-28页
二、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调解的制度构建与运作第28-41页
    (一) 制度构建的现实依据第28-30页
        1. 政策依据: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第28-29页
        2. 法律依据:各根据地的法规建设第29-30页
    (二) 制度的结构分析第30-36页
        1. 形式多样的调解组织第30-32页
        2. 较为完善的调解原则第32-33页
        3. 适用面较为宽泛的调解范围第33-34页
        4. 各具特色的调解模式第34-35页
        5. 以书面手续为依据的调解结果第35-36页
    (三) 制度的实际运作第36-41页
三、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与启示第41-49页
    (一) 制度的价值第41-43页
        1. 贯彻群众路线,获得了群众拥护第41-42页
        2. 坚持司法为民,提高了司法效率第42页
        3. 节约司法资源,不耽误生产第42-43页
    (二) 制度的缺陷第43-46页
        1. 法制化程度不够高第44-45页
        2. 内容设计存在缺陷第45页
        3. 制度应有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第45-46页
    (三) 制度的当代启示第46-49页
        1. 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经验第46-47页
        2. 为大调解机制的构建提供“本土资源”第47-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6页
后记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蜂窝与D2D混合网络的干扰协调研究
下一篇:移动蜂窝网络中D2D通信资源分配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