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0-11页 |
| 1.2 本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多载波(OFDM)的主要原理和关键技术 | 第15-28页 |
| 2.1 多载波(OFDM)概述及意义 | 第15-16页 |
| 2.2 多载波(OFDM)原理与技术 | 第16-21页 |
| 2.2.1 OFDM原理 | 第16-17页 |
| 2.2.2 OFDM的几种关键技术 | 第17-21页 |
| 2.3 OFDM相关性研究 | 第21-27页 |
| 2.3.1 OFDM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 2.3.2 OFDM相关性的证明 | 第24-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LDPC码和Polar码理论 | 第28-50页 |
| 3.1 LDPC码的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 3.2 LDPC码的构造和编码 | 第29-31页 |
| 3.3 现有的LDPC码的译码算 | 第31-35页 |
| 3.3.1 BP译码算法 | 第31-33页 |
| 3.3.2 BF译码算法 | 第33-35页 |
| 3.4 Polar码中的信道极化 | 第35-41页 |
| 3.4.1 信道参数 | 第35-36页 |
| 3.4.2 信道组合和拆分 | 第36-40页 |
| 3.4.3 极化信道可靠性估计 | 第40-41页 |
| 3.5 Polar码的构造及性质 | 第41-44页 |
| 3.5.1 Polar码的编码 | 第42页 |
| 3.5.2 编码参数的确定 | 第42-44页 |
| 3.6 现有的Polar码的译码算法 | 第44-49页 |
| 3.6.1 SC译码算法 | 第44-46页 |
| 3.6.2 BP译码算法 | 第46-49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LDPC-COFDM系统中BP译码的改进及仿真 | 第50-56页 |
| 4.1 基于相关性的LDPC-COFDM结构模型 | 第50-51页 |
| 4.2 LDPC-COFDM中编译码技术分析 | 第51-53页 |
| 4.3 LDPC-COFDM系统的性能仿真 | 第53-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基于相关性的Polar-COFDM系统及仿真 | 第56-67页 |
| 5.1 基于相关性的Polar-COFDM结构模型 | 第56-57页 |
| 5.2 Polar-COFDM中编译码技术分析 | 第57-61页 |
| 5.2.1 基于Bhattacharyya参数优化的SC译码 | 第57-59页 |
| 5.2.2 基于相关性BP译码改进 | 第59-61页 |
| 5.3 Polar-COFDM系统在不同译码方式下的性能仿真 | 第61-66页 |
| 5.3.1 SC与改进的SC的性能比较 | 第61-64页 |
| 5.3.2 Polar中改进后BP算法的仿真 | 第64-6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