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缺血性肠坏死1例并研究进展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3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11-12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1.3.1 创新 | 第12页 |
1.3.2 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病例报告 | 第13-23页 |
2.1 一般情况 | 第13页 |
2.2 主诉 | 第13页 |
2.3 现病史 | 第13页 |
2.4 既往史 | 第13-14页 |
2.5 个人史 | 第14页 |
2.6 婚育史 | 第14页 |
2.7 月经史 | 第14页 |
2.8 家族史 | 第14页 |
2.9 体格检查 | 第14-15页 |
2.9.1 一般查体 | 第14-15页 |
2.9.2 专科查体 | 第15页 |
2.10 辅助检查 | 第15页 |
2.10.1 心脏彩超 | 第15页 |
2.10.2 心电图 | 第15页 |
2.10.3 胸部正位片 | 第15页 |
2.11 初步诊断 | 第15-16页 |
2.12 治疗经过及病程摘要 | 第16-18页 |
2.13 死亡后诊断 | 第18-19页 |
2.14 相关资料 | 第19-23页 |
第三章 病例分析 | 第23-30页 |
3.1 病情回顾 | 第23页 |
3.2 病例特点 | 第23-25页 |
3.3 经验体会 | 第25-28页 |
3.3.1 认真细致、明察秋毫 | 第25页 |
3.3.2 结合患者病情,理论联系实践 | 第25-26页 |
3.3.3 及时发现异常临床表现 | 第26页 |
3.3.4 由点及面,由表及里 | 第26页 |
3.3.5 临床思考 | 第26-28页 |
3.4 教训总结 | 第28-30页 |
3.4.1 重视患者术前高危因素 | 第28页 |
3.4.2 重视术中高危因素 | 第28-29页 |
3.4.3 重视患者术后高危因素 | 第29页 |
3.4.4 重视患者病情演变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研究进展 | 第30-44页 |
4.1 研究基础 | 第30页 |
4.2 病理生理变化 | 第30-36页 |
4.2.1 肠道缺血缺氧 | 第31-32页 |
4.2.2 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 | 第32-35页 |
4.2.3 肠粘膜屏障损伤后续变化 | 第35-36页 |
4.3 相关分子及意义 | 第36-39页 |
4.3.1 白细胞介素-1 | 第36页 |
4.3.2 白细胞介素-6 | 第36页 |
4.3.3 白细胞介素-8 | 第36页 |
4.3.4 白细胞介素-10 | 第36-37页 |
4.3.5 肿瘤坏死因子-α | 第37页 |
4.3.6 补体系统 | 第37-38页 |
4.3.7 内毒素血症 | 第38页 |
4.3.8 激肽/缓激肽系统 | 第38-39页 |
4.3.9 凝血系统 | 第39页 |
4.4 临床特点 | 第39-40页 |
4.5 防治研究 | 第40-44页 |
4.5.1 基础疾病 | 第40-41页 |
4.5.2 体外循环 | 第41页 |
4.5.3 丙泊酚 | 第41页 |
4.5.4 术前糖预处理 | 第41页 |
4.5.5 益生菌 | 第41-42页 |
4.5.6 选择性消化道去污剂 | 第42页 |
4.5.7 乌司他定 | 第42页 |
4.5.8 氨甲环酸 | 第42-43页 |
4.5.9 盐酸戊乙奎醚 | 第43页 |
4.5.10 中药 | 第43页 |
4.5.11 肠三叶因子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6.1 结论 | 第4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综述 | 第58-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