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种类 | 第17-19页 |
1.2.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1.2.2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种类 | 第18-19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第19-22页 |
1.3.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本要求及种类 | 第19-22页 |
1.4 锂离子电子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第22-23页 |
1.4.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基本要求及种类 | 第22-23页 |
1.5 光催化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1.6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第24-28页 |
1.6.1 能带结构 | 第25页 |
1.6.2 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方法 | 第25-27页 |
1.6.3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 第27页 |
1.6.4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 第27页 |
1.6.5 光催化杀菌 | 第27页 |
1.6.7 光催化CO_2转化 | 第27-28页 |
1.7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7.1 选题背景 | 第28页 |
1.7.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32页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30-3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第3章 MnO_2@SnO_2纳米异质结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锂性能研究 | 第32-44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3页 |
3.2.2 样品的合成 | 第33页 |
3.2.3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4 电池的装配 | 第34页 |
3.2.5 样品表征 | 第34页 |
3.2.6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4页 |
3.3 结构与讨论 | 第34-42页 |
3.3.1 材料合成示意图 | 第34-35页 |
3.3.2 微观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3.3.3 晶体结构与比表面积分析 | 第36-38页 |
3.3.5 样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38-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LiMn_2O_4纳米棒表面包覆TiO_2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锂性能研究 | 第44-54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页 |
4.2.2 样品的合成 | 第45页 |
4.2.3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45-46页 |
4.2.4 电池的装配 | 第46页 |
4.2.5 样品表征 | 第46页 |
4.2.6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4.3.1 晶体结构及组成分析 | 第46-47页 |
4.3.2 微观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47-49页 |
4.3.3 样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49-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ZnO/rGO/PANI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4-67页 |
5.1 引言 | 第54-5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5页 |
5.2.2 样品的合成 | 第55-56页 |
5.2.3 样品表征 | 第56页 |
5.2.4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56-57页 |
5.2.5 样品的光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5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5.3.1 微观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5.3.2 晶体结构与组成分析 | 第58-60页 |
5.3.3 样品的光电化学性能评价 | 第60-62页 |
5.3.4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62-65页 |
5.4 光催化机理 | 第65-66页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2页 |
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