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目的及路线 | 第11-12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燃气热风炉结构原理及性能测试分析 | 第14-44页 |
2.1 冷凝式燃气热风炉介绍 | 第14-19页 |
2.1.1 热风炉的分类方式 | 第14-17页 |
2.1.2 天然气热风采暖炉实例介绍 | 第17-19页 |
2.2 燃气燃烧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2.2.1 燃烧所需空气量的计算 | 第19-20页 |
2.2.2 燃烧时烟气量的计算 | 第20-21页 |
2.2.3 烟气焓温的计算 | 第21-22页 |
2.3 冷凝式燃气热风炉的热工特点 | 第22-25页 |
2.3.1 冷凝式燃气热风采暖炉热平衡的计算 | 第23页 |
2.3.2 冷凝式燃气热风炉温度效率 | 第23页 |
2.3.3 热风炉的烟气显热计算 | 第23-24页 |
2.3.4 热风炉烟气潜热计算 | 第24-25页 |
2.4 冷凝式燃气热风炉系统有效性 | 第25-26页 |
2.4.1 能量的利用效率 | 第25页 |
2.4.2 排除污染物有效性指标 | 第25-26页 |
2.5 热风炉测试介绍 | 第26-39页 |
2.5.1 重庆住宅及冷凝热风炉概况 | 第26页 |
2.5.2 测试目的及内容 | 第26-28页 |
2.5.3 测试方案及仪器 | 第28-39页 |
2.6 系统气流组织有效利用率测试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3 燃气热风炉供暖室内的热舒适性 | 第44-64页 |
3.1 室内环境舒适性评价方法及指标 | 第44-51页 |
3.1.1 综合温度指标 | 第44-46页 |
3.1.2 舒适性主观预测指标 | 第46-49页 |
3.1.3 综合均匀性指标 | 第49-51页 |
3.2 室内环境热舒适性评价标准 | 第51-53页 |
3.2.1 ISO7730标准 | 第51-52页 |
3.2.2 ASHRAE55-1992标准 | 第52页 |
3.2.3 英国CIBSE1986标准 | 第52页 |
3.2.4 国内标准 | 第52-53页 |
3.3 室内舒适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53-61页 |
3.3.1 室内温湿度、风速不均匀性指标 | 第53-54页 |
3.3.2 吹风险不满意率PD指标 | 第54-56页 |
3.3.3 垂直温差不满意率PD指标 | 第56-57页 |
3.3.4 空气分布特性ADPI指标 | 第57页 |
3.3.5 PMV-PPD指标 | 第57-60页 |
3.3.6 室内二氧化碳CO2日平均浓度指标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4 燃气热风炉系统的节能性分析 | 第64-86页 |
4.1 节能评价体系定义 | 第64-65页 |
4.2 节能评价指标简介 | 第65-70页 |
4.2.1 安全指标 | 第65-66页 |
4.2.2 工艺指标 | 第66页 |
4.2.3 热风炉的热性能指标 | 第66-69页 |
4.2.4 供热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标 | 第69-70页 |
4.3 系统的节能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83页 |
4.3.1 系统稳定性与室温合格率 | 第70-71页 |
4.3.2 冷凝式换热器热效率 | 第71-74页 |
4.3.3 冷凝式换热器冷凝率及余热回收 | 第74-80页 |
4.3.4 单位热量综合能耗 | 第80-82页 |
4.3.5 一次能耗率 | 第82-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5 燃气热风炉的经济性分析 | 第86-100页 |
5.1 经济效益 | 第86页 |
5.2 系统工程经济分析方法 | 第86-90页 |
5.2.1 数学分析法 | 第86-87页 |
5.2.2 经验和加权平均综合分析法 | 第87页 |
5.2.3 静态分析法及动态分析法 | 第87-90页 |
5.3 系统经济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90-98页 |
5.3.1 系统初投资 | 第91-92页 |
5.3.2 各系统运行费 | 第92-94页 |
5.3.3 冷凝式燃气热风炉系统与其他系统经济性比较 | 第94-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6.1 结论 | 第100-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 | 第110-11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15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