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第6-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前言 | 第20-23页 |
第一部分 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CPS基因座转录因子的筛选和鉴定 | 第23-5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23-24页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4-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39页 |
2.1 DNA pull down磁珠亲和层析法和MALDI-TOF-MS蛋白质谱分析筛选和鉴定cps启动子结合蛋白 | 第26-30页 |
2.2 EMSA体外验证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特异结合 | 第30-35页 |
2.3 构建系列cps启动子结合蛋白的缺陷菌 | 第35-36页 |
2.4 备选转录因子对cps的转录水平影响 | 第36-38页 |
2.5 双因子缺陷对CPS的转录影响 | 第38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8-3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9-52页 |
3.1 DNA pull down结合MALDI-TOF-MS筛选cps启动子结合蛋白 | 第39-43页 |
3.2 体外重组表达CcpA、ComE、GntR、MarR、PlcR、Tr-act、SPD_0410以及DNA结合蛋白HU | 第43-44页 |
3.3 EMSA验证CcpA、ComE、Gnt R、MarR、PlcR、Tr-act、SPD_0410以及DNA结合蛋白HU与C2探针的特异性结合 | 第44-45页 |
3.4 ComE的体外模拟磷酸化构建及其ComE~(D58E)的EMSA验证 | 第45-47页 |
3.5 成功构建缺陷菌D39ΔgntR、D39ΔmarR、D39Δtr-act、D39Δ0410以及D39ΔcomE | 第47-48页 |
3.6 ComE、GntR、MarR、Tr-act以及0410对cps转录水平影响 | 第48-50页 |
3.7 双因子缺陷对cps转录的影响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二部分 ComE~P对cps基因座负向转录调控的研究 | 第54-8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4-55页 |
1.2 菌株与质粒 | 第55页 |
1.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5-64页 |
2.1 肺炎链球菌D39ΔcomE的荚膜形态学观察 | 第55-56页 |
2.2 抗ComE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6-57页 |
2.3 异位回补菌D39ΔcomE::comE~(D58E)及过表达菌D39::comE~(D58E)的构建 | 第57-59页 |
2.4 荧光定量PCR检测D39-WT、D39ΔcomE、D39ΔcomE::comE~(D58E)以及D39::comE~(D58E)的cps2A的转录水平 | 第59页 |
2.5 Western blot检测D39-WT、D39ΔcomE、D39ΔcomE::comE~(D58E)以及D39::comE~(D58E)的CPS含量 | 第59-60页 |
2.6 ELISA检测D39-WT、D39ΔcomE、D39Δcom E::comE~(D58E)以及D39::comE~(D58E)的CPS含量 | 第60页 |
2.7 CSP1诱导肺炎链球菌CPS实验 | 第60-62页 |
2.8 ComE蛋白磷酸化对肺炎链球菌CPS的转录调节影响 | 第62-63页 |
2.9 温度和葡萄糖浓度对D39ΔcomE的表达影响 | 第63页 |
2.10 D39ΔcomE在小鼠呼吸道中的粘附和定植实验 | 第63-64页 |
2.11 D39ΔcomE在小鼠模型的攻毒实验 | 第64页 |
2.12 统计学分析 | 第64页 |
3 结果 | 第64-82页 |
3.1 肺炎链球菌D39ΔcomE的生长曲线及荚膜形态学观察 | 第64-68页 |
3.2 ComE具有下调D39的CPS合成基因表达作用 | 第68-72页 |
3.3 CSP-ComD/E感受态调节系统参与了感受态细菌的荚膜负调控 | 第72-74页 |
3.4 ComE下调D39的CPS表达需要被磷酸化 | 第74-76页 |
3.5 ComE对CPS调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79页 |
3.6 肺炎链球菌D39ΔcomE在小鼠呼吸道粘附和定植 | 第79页 |
3.7 D39ΔcomE在小鼠模型的攻毒实验 | 第79-82页 |
4 讨论 | 第82-85页 |
第三部分 ComE对荚膜的负向调节可以促进细菌转化效率 | 第85-9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85-86页 |
1.1 菌株与质粒 | 第85页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85-8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6-91页 |
2.1 磷酸化ComE蛋白与肺炎链球菌cps基因座启动子结合位点分析 | 第86-87页 |
2.2 设计S.pn的无标记筛选cps启动子突变/缺陷/替代的D39突变株 | 第87-89页 |
2.3 构建D39双标记筛选的cps启动子缺陷菌株S.pnSB001 | 第89-90页 |
2.4 构建D39ΔJD3突变菌株 | 第90页 |
2.5 ELISA检测D39、D39ΔcomE、D39ΔcomE::comE~(D58E)和D39ΔJD3的CPS表达量 | 第90页 |
2.6 比较D39、D39ΔcomE、D39ΔcomE::comE~(D58E)和D39ΔJD3的转化效率 | 第90-91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91页 |
3 结果 | 第91-96页 |
3.1 ComE~(D58E)与CPS合成基因座启动子的结合位点分析 | 第91-92页 |
3.2 构建的双标记筛选菌株S.pnSB001 | 第92-93页 |
3.3 ComE~p与P_(cps) promoter结合位点的缺失可导致CPS表达量上调 | 第93-94页 |
3.4 ComE~p与P_(cps) promoter结合位点的缺失可导致肺炎链球菌的转化效率下降 | 第94-96页 |
4 讨论 | 第96-99页 |
全文总结 | 第99-101页 |
附表 | 第101-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14-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