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 第8-10页 |
第一章 德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德国犯罪论体系之发展历程 | 第10-13页 |
一、古典犯罪论体系 | 第10-11页 |
二、新古典犯罪体系 | 第11页 |
三、目的犯罪论体系 | 第11-12页 |
四、新古典与目的论的结合体系 | 第12页 |
五、功能性犯罪论体系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犯罪论体系的内部结构 | 第13-15页 |
一、德国犯罪论体系的多元性 | 第13-14页 |
二、德国犯罪论体系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英美的双层次模式 | 第15-18页 |
第一节 英美刑法中犯罪的实体要件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英美刑法中犯罪成立条件——双层次模式 | 第16-18页 |
一、双层次模式——本体要件和辩护事由的排除 | 第16-17页 |
二、辩护事由的类型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比较两大法系理论以及对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启示 | 第18-24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之比较 | 第18-21页 |
一、体系之相异性 | 第18-20页 |
二、体系之相通性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两大法系理论对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启示 | 第21-24页 |
一、德日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有益经验 | 第21-22页 |
二、英美两层次犯罪论体系的启示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研究 | 第24-37页 |
第一节 我国犯罪论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一、通说: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 | 第24-25页 |
二、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我国犯罪论体系的理论争鸣与进步 | 第27-34页 |
一、维持论 | 第28-29页 |
二、引进论 | 第29-31页 |
三、改造论 | 第31-34页 |
第三节 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构建之思考 | 第34-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