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16页 |
1.1 人工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理 | 第12页 |
1.2.1 土壤团聚体形成机理 | 第12页 |
1.2.2 土壤团聚体稳定机理 | 第12页 |
1.3 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微生物量 | 第12-13页 |
1.4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微生物 | 第13页 |
1.5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 第16-19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页 |
2.2 样地选择 | 第16页 |
2.3 土壤样品采集 | 第16-17页 |
2.4 土壤样品指标的测定 | 第17-18页 |
2.4.1 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的测定 | 第17页 |
2.4.2 土壤养分测定 | 第17页 |
2.4.3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 | 第17-18页 |
2.4.4 土壤团聚体的筛分 | 第18页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9-33页 |
3.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容重的影响 | 第19-21页 |
3.1.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3.1.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20-21页 |
3.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21-25页 |
3.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21-22页 |
3.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 第22页 |
3.2.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 第22-23页 |
3.2.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效钾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的影响 | 第25-31页 |
3.3.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对总有机质贡献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全氮的影响 | 第28-30页 |
3.3.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对总全氮贡献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33-38页 |
4.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33-34页 |
4.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 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对总微生物量碳的贡献率 | 第35-36页 |
4.4 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4.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第38-44页 |
5.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第38-39页 |
5.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 第39-40页 |
5.3 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氮对总微生物量氮的贡献率 | 第40-42页 |
5.4 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5.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