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2.1 风险 | 第13页 |
1.2.2 金融风险 | 第13-14页 |
1.2.3 软预算约束 | 第14-15页 |
1.2.4 道德风险 | 第15页 |
1.2.5 金融结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6页 |
2.1 国内外金融风险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32页 |
2.1.1 国外金融风险相关研究进展梳理 | 第19-26页 |
2.1.2 国内金融风险相关研究进展梳理 | 第26-32页 |
2.2 国内外软预算约束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2.2.1 中央计划经济中的软预算约束研究 | 第32页 |
2.2.2 转型经济中的软预算约束研究 | 第32-33页 |
2.2.3 市场经济中的软预算约束研究 | 第33页 |
2.2.4 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中的软预算约束研究 | 第33-34页 |
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 第34-36页 |
3 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软预算约束角度 | 第36-51页 |
3.1 金融风险成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 第36-39页 |
3.1.1 马克思的观点 | 第36-37页 |
3.1.2 明斯基假说 | 第37-38页 |
3.1.3 货币主义观点 | 第38页 |
3.1.4 科尔奈的观点 | 第38-39页 |
3.2 金融风险形成的发生机制 | 第39-46页 |
3.2.1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 第39-41页 |
3.2.2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风险 | 第41-43页 |
3.2.3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 | 第43-44页 |
3.2.4 行为主体有限理性与金融风险 | 第44-46页 |
3.2.5 救助预期与金融风险 | 第46页 |
3.3 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 第46-50页 |
3.3.1 金融风险传导的内在根源 | 第46-48页 |
3.3.2 金融风险的传导过程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中国金融风险的成因:软预算约束角度 | 第51-73页 |
4.1 我国金融结构的演变 | 第52-56页 |
4.1.1 计划经济下的单一性非主导型金融结构 | 第52页 |
4.1.2 市场经济转型期下的国有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 第52-56页 |
4.2 我国金融风险的演变历史 | 第56-65页 |
4.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风险(1949~1978) | 第56-57页 |
4.2.2 经济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1979~1992) | 第57-59页 |
4.2.3 市场化加速推进时期的金融风险(1993~至今) | 第59-65页 |
4.3 中国特色的软预算约束 | 第65-67页 |
4.3.1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 | 第65-66页 |
4.3.2 我国的隐性担保制度 | 第66-67页 |
4.4 国有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的道德风险 | 第67-68页 |
4.5 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与金融风险:一个分析框架 | 第68-71页 |
4.5.1 软预算约束引发道德风险 | 第68-69页 |
4.5.2 道德风险对金融创新的激励 | 第69-70页 |
4.5.3 信贷过度膨胀导致大量呆坏账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73-93页 |
5.1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发展状况 | 第73-78页 |
5.1.1 我国银行业现状分析 | 第73-75页 |
5.1.2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 第75-78页 |
5.2 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形成机理 | 第78-83页 |
5.2.1 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的形成机理 | 第81-82页 |
5.2.2 国有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的形成机理 | 第82-83页 |
5.3 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的信贷模型分析 | 第83-88页 |
5.3.1 软预算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型分析 | 第83-86页 |
5.3.2 软预算约束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模型分析 | 第86-88页 |
5.4 国有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的实证检验 | 第88-91页 |
5.4.1 计量模型的建立 | 第88-91页 |
5.4.2 实证分析结论 | 第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金融风险的案例分析 | 第93-103页 |
6.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软预算约束形成机理 | 第93-96页 |
6.1.1 激励机制 | 第94-95页 |
6.1.2 约束机制 | 第95-96页 |
6.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博弈分析 | 第96-99页 |
6.2.1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 | 第97页 |
6.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银行的博弈 | 第97-98页 |
6.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银行间的三方博弈模型 | 第98-99页 |
6.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案例分析——以内蒙古为例 | 第99-102页 |
6.3.1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分析 | 第99-101页 |
6.3.2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分析 | 第101-10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7 美国金融风险成因的国际借鉴 | 第103-107页 |
7.1 美国金融风险与次贷危机成因的分析 | 第103-105页 |
7.1.1 美国的金融结构 | 第103-104页 |
7.1.2 美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104页 |
7.1.3 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解释 | 第104-105页 |
7.2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第105-106页 |
7.2.1 对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启示 | 第105-106页 |
7.2.2 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启示 | 第106页 |
7.2.3 软预算约束方面的启示 | 第10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8 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 | 第107-113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07-108页 |
8.2 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108-113页 |
8.2.1 预算约束的硬化 | 第108-110页 |
8.2.2 金融监管的强化 | 第110-111页 |
8.2.3 金融结构的优化 | 第111页 |
8.2.4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