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3 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1.1 农地 | 第18页 |
2.1.2 农地非农化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2.1 福利和农户福利 | 第18-19页 |
2.2.2 农户福利的测度方法 | 第19-20页 |
2.2.3 外部效应理论 | 第20-21页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农地非农化对农户福利影响及福利测度分析 | 第23-28页 |
3.1 农地非农化对农户福利的影响 | 第23页 |
3.1.1 农地非农化对农户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23页 |
3.1.2 农地非农化对农户非经济福利的影响 | 第23页 |
3.2 农地非农化效率与农户福利关系 | 第23-24页 |
3.3 福利测度方法分析与评价 | 第24-25页 |
3.3.1 福利测度方法分析 | 第24-25页 |
3.3.2 福利测度方法评价 | 第25页 |
3.4 福利测度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25-28页 |
3.4.1 福利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 第25-26页 |
3.4.2 福利测度指标体系选取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农户福利测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第28-33页 |
4.1 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4.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28页 |
4.1.2 结构方程模型相关术语与基本方法 | 第28-29页 |
4.1.3 结构方程模型示意图与建模分析步骤 | 第29-30页 |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0-32页 |
4.3 理论假设模型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农户福利测度实证分析—以港.传统农区为例 | 第33-52页 |
5.1 调研区概况 | 第33-34页 |
5.1.1 调研区农地非农化原因 | 第33页 |
5.1.2 调研区农地非农化现状 | 第33-34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34-40页 |
5.2.1 问卷设计 | 第34-35页 |
5.2.2 调查方法 | 第35-36页 |
5.2.3 问卷回收 | 第36页 |
5.2.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40页 |
5.3 农地非农化后农户福利测度模型与拟合优度 | 第40-42页 |
5.3.1 农户福利测度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 第40页 |
5.3.2 农户福利测度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 | 第40-42页 |
5.4 假设结果的检验 | 第42-44页 |
5.5 实证结果 | 第44-52页 |
5.5.1 标准化效果值表格的输出 | 第44-46页 |
5.5.2 标准化效应值表格的分析 | 第46-48页 |
5.5.3 实证结果的分析 | 第48-52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2-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3-54页 |
6.2.1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减少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 | 第53页 |
6.2.2 入股分红安置,加强被征地农民心理辅导工作 | 第53-54页 |
6.2.3 重新择业安置,提高教育与就业培训力度 | 第5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