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岩层移动论文

采空区煤柱下特厚煤层综放采场覆岩结构及运移规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厚煤层综放采场矿压规律第12-14页
        1.2.2 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采场矿压规律第14页
        1.2.3 薄基岩煤层开采矿压规律研究状况第14-15页
        1.2.4 采空区下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采场矿压特征及其控制存在的问题第15-17页
        1.2.5 采空区煤柱下厚煤层开采存在的技术难题第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2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3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采空区煤柱应力分布特征及稳定性分析第21-35页
    2.1 煤柱应力分布特征第21-22页
    2.2 煤柱稳定性分析第22-27页
        2.2.1 煤柱稳定性评价第22-23页
        2.2.2 流变对煤柱稳定性影响第23-25页
        2.2.3 基于突变理论的煤柱稳定性分析第25-27页
    2.3 煤柱下底板应力传递规律第27-33页
        2.3.1 集中载荷下底板应力传递第27-28页
        2.3.2 均布载荷下底板应力传递第28-30页
        2.3.3 煤柱下底板破坏深度第30-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采场覆岩结构及运移规律第35-45页
    3.1 大采高综放采场覆岩结构特征分析第35-39页
        3.1.1 三带划分第35-37页
        3.1.2 关键层判定与破断规律第37-39页
    3.2 覆岩顶板破断步距计算分析第39-42页
        3.2.1 直接顶初次跨距第40-41页
        3.2.2 基本顶初次破断极限跨距第41页
        3.2.3 基本顶周期破断极限跨距第41-42页
    3.3 放顶煤开采顶板岩层运动规律第42-44页
        3.3.1 直接顶结构的运动过程第42-43页
        3.3.2 基本顶结构的运动过程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采空区煤柱下特厚煤层综放采场覆岩运移规律第45-73页
    4.1 采空区煤柱对上组煤覆岩及层间岩层影响数值分析第45-49页
        4.1.1 UDEC简介第45页
        4.1.2 模型建立第45-47页
        4.1.3 模拟结果及分析第47-49页
    4.2 煤柱下覆岩运动规律相似模拟试验及结构特征分析第49-54页
        4.2.1 煤柱下覆岩运动规律第49-53页
        4.2.2 煤柱下顶板结构的演化过程第53-54页
    4.3 煤柱宽度、密度、间距等参数对下组煤采场覆岩影响分析第54-65页
        4.3.1 煤柱宽度对覆岩结构的影响第54-60页
        4.3.2 煤柱密度对覆岩结构及运动规律的影响第60-63页
        4.3.3 煤柱间距对覆岩结构及运动规律的影响第63-65页
    4.4 煤柱下层间岩层结构切落特征第65-71页
        4.4.1 煤柱下层间岩层结构切落判断准则第65-67页
        4.4.2 煤柱影响区域预测第67-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采空区煤柱下综放采场支架压架机理及控制研究第73-93页
    5.1 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的确定第73-82页
        5.1.1 载荷估算法第74页
        5.1.2 采空区无煤柱条件下工作阻力计算第74-76页
        5.1.3 进出煤柱时支架工作阻力计算第76-78页
        5.1.4 现场实测估算第78-79页
        5.1.5 煤柱下特厚煤层开采支架工作阻力实测研究第79-82页
    5.2 采空区煤柱下特厚煤层开采压架控制研究第82-84页
        5.2.1 压架控制方法第82-83页
        5.2.2 不同煤柱条件下合理控制措施第83-84页
    5.3 控制效果分析第84-92页
        5.3.1 加快推进速度第84-88页
        5.3.2 爆破煤柱第88-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7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94-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参与项目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斑蝥素诱导人胃癌SGC-7901和BGC-823细胞G2/M期停滞和凋亡的研究
下一篇:龙血竭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皮肤损伤的愈合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