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简述 | 第16-17页 |
1.1.1 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 第16页 |
1.1.2 氧化亚铜的晶体结构 | 第16-17页 |
1.1.3 氧化亚铜的能带结构 | 第17页 |
1.2 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7-21页 |
1.2.1 液相还原法 | 第18页 |
1.2.2 电化学合成法 | 第18-19页 |
1.2.3 光化学合成法 | 第19-20页 |
1.2.4 固相法 | 第20页 |
1.2.5 微乳液法 | 第20-21页 |
1.2.6 水热法 | 第21页 |
1.3 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第21-26页 |
1.3.1 光催化原理 | 第21-22页 |
1.3.2 氧化亚铜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3 氧化亚铜光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1.3.4 氧化亚铜作为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第23-26页 |
1.4 氧化亚铜负极材料的储锂性能 | 第26-27页 |
1.4.1 储锂机制 | 第26页 |
1.4.2 氧化亚铜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3 氧化亚铜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与改性研究 | 第27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7-2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Cu_2O/Ag纳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9-50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2.2.1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0-31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31页 |
2.2.3 样品表征 | 第31-32页 |
2.2.4 光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9页 |
2.3.1 样品合成过程 | 第32-33页 |
2.3.2 Cu_2O纳米球前驱体的表征 | 第33页 |
2.3.3 Cu_2O/Ag纳米球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33-35页 |
2.3.4 硝酸银加入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5 Cu_2O/Ag纳米球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 | 第37-39页 |
2.3.6 Cu_2O及Cu_2O/Ag CNSs的光学性能研究 | 第39-40页 |
2.3.7 Cu_2O及Cu_2O/Ag CNSs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0-46页 |
2.3.8 Cu_2O/Ag(2)CNSs的循环性能及物相稳定性研究 | 第46-47页 |
2.3.9 Cu_2O/Ag纳米球复合材料的合成放大实验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47-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Cu_2O/Cu纳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储锂性能研究 | 第50-65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3.2.1 实验原料、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1-52页 |
3.2.2 样品制备 | 第52页 |
3.2.3 样品表征 | 第52-53页 |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3.3.1 Cu_2O/Cu纳米球复合材料的物相及形貌表征 | 第54-56页 |
3.3.2 抗坏血酸加入量对Cu_2O/Cu CNSs的影响 | 第56页 |
3.3.3 Cu_2O/Cu纳米球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 | 第56-58页 |
3.3.4 Cu_2O纳米球和Cu_2O/Cu CNSs的比表面及孔径分析 | 第58-59页 |
3.3.5 Cu_2O纳米球和Cu_2O/Cu CNSs的储锂性能 | 第59-62页 |
3.3.6 Cu_2O/Cu纳米球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62页 |
3.3.7 Cu_2O和Cu_2O/Cu纳米球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测试 | 第62-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4.1 结论 | 第65-66页 |
4.2 创新点 | 第66页 |
4.3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